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叁十九章 教誨無差

  第叁十九章 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這一章說明佛所說的經典,都是一樣的,不論那一部經,只要是佛說的,一切言教,都是希望我們離苦得樂,因此,我們應該信受奉行。

  “佛言”,佛對我們說,“學佛道者”,我們修學佛道的人,“佛所言說”,佛對我們所講的話,“皆應信順”,都應該信仰、順從,不可以違背。

  《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兩句話,就是強調信仰心是非常重要的,信是我們修學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所有的善根都是從信而生起的。該經又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好像大海一樣,我們要到大海去,一定要坐船;我們要深入佛法的大海,只有依靠著信仰心,才能夠做到,否則的話,佛法就跟你無緣。

  我們學佛,有四個步驟,就是信、解、行、證。首先就是要有信仰心,信了以後要能夠去研究、了解佛法,了解了要進一步去實行,最後才能夠證悟,所以,修學佛法的次第,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信”。再說到修持淨土法門,必須具備叁資糧,就是信、願、行,也是以信爲第一個要素,可見“信”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修學佛道,強調“信”,就是經文所說的“皆應信順”,不光是“信”,還要“順從”,要知道,佛是一位大徹大悟的覺者,以他的智慧,去觀照而說出來的一切法,不會有偏差的,何況,佛對于世間的名利已經放下了,他說法是爲了哀愍衆生在生死中頭出頭沒,痛苦無邊,出于一片大悲心,不忍衆生苦而說的,所以我們應該信順。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佛就舉一個譬喻,比如我們吃蜂蜜,把它放在杯子裏面,你吃中間的,或者吃旁邊的,它的味道都是一樣的甜,並不是說在中間的特別甜,在旁邊的就差了。那末,“吾經亦爾”,我所講的佛經,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論講那一部經、橫說豎說,道理都是一樣的,沒有說那一部比較高深,那一部比較淺顯。

  佛教的法寶,有叁藏十二部,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經呢?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時候,依著不同根機的人,就講不同的道理,讓聽的人能夠明白、受用。再說,佛教修持的法門,一般說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所修的功夫,有八萬四千種之多,爲什麼這樣多呢?那是依著各人的興趣、喜好,佛就跟他講什麼樣的法門,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無論你修那一種,都同樣可以成功的。因此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就等于說,你們到隱秀寺來拜佛,你從大門或邊門進來都一樣,目的地只有一個,只是走的路徑不同而已。

  可是,在目前佛教界有一種怪現象,都是強調自己所修持的法門,超過其他的宗派;都執著他們的法門最殊勝,別人比不上的。有些善友認爲他每天念《金剛經》,是講“空”的,講“智慧”的,比較高超;你念的《普門品》、《彌陀經》可比不上《金剛經》好,這也是一種執著,跟本章佛陀教誡的旨趣,真是背道而馳了。

  佛教有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頓教、漸教;世間法、出世間法,種種的分別,都是依著衆生的毛病而“對症下藥”,根本無所謂高低,也無所謂優劣,都是平等平等的,也可以說,一切佛法是一味的。因此,我們聽了(教誨無差)這一章,應該明白不論修持什麼法門、讀誦任何一部經典,功德都是一樣的。

  本章也可以說是佛看到當時他的弟子,有這樣的偏差,甚至于知道末法時代的佛弟子,不能依著他的言教去修行,所以預先在本經中教誡我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