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

  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這一章是用譬喻來說明,一個學道的人,尤其是出家的沙門,必須具足戒定慧,精進地修持,才能夠破除一切的魔障,證得聖果。

  “佛言”,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夫爲道者”,一個修學佛道的人,不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打一個譬喻吧!“譬如一人與萬人戰”,好像上戰場,單獨一個人跟一萬個人打仗。

  “挂铠出門”,現在打仗,由于科學發達,武器完全機械化,可是,古時候打仗,兩陣對壘,是用刀劍面對著面而戰,因此,在交戰的時候,必須佩戴铠甲(盔甲),防護身體,以防被敵人刺傷。我們看古裝的戰爭片或者連環圖,將士全身披著盔甲,好像樓上大殿供奉的兩尊護法神──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那樣的裝束。所以,古時候作戰,將領和士兵,都是武裝整齊地上戰場,迎敵戰鬥的。

  在生死關頭,不是每個人都視死如歸的,“意或怯弱”,有的意志比較不堅強,或者膽小的,還沒有交戰就已經生起恐懼心來了。“或半路而退”,他或者走到半路,或者在激戰中,就開小差,臨陣而逃了。

  “或格鬥而死”,有的不怕死的,就拼命往前沖殺,存著「破釜沈舟”的決心,(打仗的話,假如要經過河流,一過河上了岸,先把煮飯的鍋子打破,還有過河的船,也把它沈到水裏去,表示絕不後退,只是向前沖),不惜犧牲生命。

  “或得勝而還”,也有的拼命地沖鋒陷陣,戰勝了敵人,凱旋榮歸。

  以上所說的,都是形容在打仗的過程中,有這幾等人。釋迦牟尼佛把它借來作爲譬喻。

  例如:

  (一)一人:是譬喻專心學道的人。

  (二)萬人:是譬喻我們無始以來的種種煩惱和習氣。

  (叁)戰:是譬喻用戒、定、慧叁學,去消滅一切的煩惱魔軍。

  (四)挂铠出門:是譬喻出家受持淨戒。

  (五)怯弱:譬喻學道的人,道心不夠堅固,戒定力不夠,受不起環境的考驗。

  (六)半路而退:譬喻一個發心修行的人,修了好久,還是沒有消息(證果),因此對于自己的修持,産生了懷疑,或者對佛法,失卻了信心,定力不夠而退轉道心,不再修持了。

  (七)格鬥而死:是比喻修行人,雖然奮勉修行,當他面對著眼前的境界,或者內心的煩惱時,由于慧力不足,不能以智導情,以至于修行了一輩子,也沒有辦法證得聖果。

  (八)得勝而還:這比喻修行人,以他無比的信心和堅固的戒、定、慧力,化除了種種的阻礙、魔障,最後達到了證得聖果的目的。

  “沙門學道”,我們出家的沙門,修學佛道,就同打仗一樣的,有種種不同的心路曆程。不僅是修道這樣,就是俗語也說:“人生如戰場。”甚至有的說:“商場如戰場”,可見不論做任何事,都是要戰戰兢兢的,時時刻刻地好像在戰鬥,絲毫也不能松懈下來。

  我們學佛的人,也是一樣的,“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我們應該要堅固我們的道心,不要稍微受到一點不如意的事,遭遇到一點點的打擊、挫折,就心灰意冷了。我們必須發起勇猛精進、不退轉的心,恁憑眼前的環境怎麼樣的艱苦、困難,境界當前,絕對不向它投降。

  “破滅衆魔,而得道果”,依佛學講,人生最大的魔障有天魔、死魔、煩惱魔、五蘊魔等種種的邪魔外道。這種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要運用戒、定、慧叁學的力量,把這些魔難克服、消滅,最後可以證得聖果。依小乘來說,可以證到阿羅漢果;依大乘來說,也可以證到佛果。這就是我們以作戰的精神來修持,所獲得的果報。

  這一段,就是說明在修學佛道的過程當中,我們不管遭受到什麼魔難或打擊,都不要畏懼,最後,我們才能夠得到勝利。

  講到這個地方,我再說一個小小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有十個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名叫舍利弗的,他本來是一位小乘的阿羅漢,後來,他認爲小乘屬于自利,發出離心,只求自己了生脫死;而行菩薩道.救人救世,可以解除別人的痛苦。因此他發了大心,要修學菩薩行,利益衆生,如果衆生有什麼苦難和需求,他一定要滿足人家的要求。正如佛經說的:“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他要實踐菩薩的這種利他的精神。

  舍利弗發了這個大願,感動了天神。天神是有他心通的,于是他盤算一番,暗中道:

  ──好!舍利弗要做菩薩,我得去試一試他。

  于是這天人就從天上下來,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孝子,在路旁嚎啕大哭。

  舍利弗看見他哭得這麼傷心,不禁生起了悲憫心,說:

  “年輕人,你爲什麼這樣悲傷呢?我是個修學菩薩道的人,你有什麼困難,不妨跟我說,我一定盡力幫助你。”

  “不必說了,你沒有辦法做到的!”

  “你不妨講一講嘛!我能夠做得到的,一定幫你的忙。”

  這年輕人聽到舍利弗說得如此誠懇,心中又是一陣抽痛,最後才說:

  “唉!我媽媽得了絕症,看過醫生開了藥方,這醫生好奇怪,什麼藥引子他不好放,卻說需要人的眼睛,而且又是修行人的眼睛,我想:誰不愛惜自己的眼睛?誰願意施舍給我呢?這件事怎麼辦得到呢?我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媽媽死掉,怎不叫我感到傷心痛苦呢?”

  “你可以想辦法啊!這件事情雖然很困難,但是釋迦牟尼佛講過:我們要成佛,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要能夠舍棄我們的頭目髓腦。你既然需要一只眼睛,我就布施給你吧!”

  說著,舍利弗下了決心,馬上把自己的眼睛挖下,送上去說:

  “年輕的朋友,這眼睛給你,帶回去給媽媽治病吧!”

  “別急啊!我話還沒有講清楚哩!你都不要急嘛!醫生說我媽媽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邊的那一只,你搞錯了!”

  啊!聽了這話,舍利弗的心頓時冷了半截,但隨著念頭一轉,我既然發了菩薩心,要行菩薩道,好吧!救人救到底,索性把右邊的眼睛再挖下來給他。

  爲了要做菩薩,舍利弗就忍痛再犧牲右眼,送給年輕人,自己卻成爲瞎子。

  諸位聽到這裏,一定很受感動,認爲舍利弗能夠舍己爲人,非常偉大。但是,事情卻出乎意料之外,這年輕人接過眼睛,馬上用鼻子嗅了一嗅,說:

  “哎呀!這眼睛怎麼腥味這樣重呀!”

  又說道:“人家說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很香的。我聞到你的眼睛,真是腥得要命,我媽媽怎麼可以吃呢?”

  于是,他把眼睛往地上一摔,接著又用腳把它踩碎。

  舍利弗雖然已經是個瞎子,看不到他的動作,卻可以聽得到他的舉動,心也被他踏碎了,非常感歎地說:

  “衆生真是難度啊!要做菩薩,可沒有那麼簡單,我的兩只眼睛都施舍了,他居然還嫌棄,說是腥味重。啊!我不當菩薩了,還是做小乘人,自己了生脫死算啦!”

  這時候,天人現出原形,說:

  “啊!舍利弗尊者,你真是太偉大了!你真正是爲了救衆生啊。你有這一份慈悲心,佛菩薩和龍天護法,會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複明。”

  就這樣,舍利弗雙眼隨時就複明了,又繼續地發大心,行菩薩道。

  我引這個故事,是因爲講到“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逆境當前的時候,我們不能氣餒,才能夠完成佛道。所以,奉勸在座的善友,你們學佛,要明白佛的真理,不要只是拜拜、求佛菩薩保佑。假如有一天,佛菩薩要是沒有保佑,你就灰心,不再信佛了,那多可惜啊!

  本寺每逢初一、十五、二十叁日,除了大家共修而外,爲什麼要講經呢?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佛教的道理,多多用功修學佛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