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爲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這一章的主題是講,斷絕色欲的根本,光從形式上、外表、或者生理上下手是不行的,必須從心理上來解決問題。
“佛言”,佛對我們說。“有人患淫不止”,曾經有這麼一個不正常的人,他的淫欲心非常的強盛,就埋怨自己:“怎麼我的業障這樣重呢?有什麼辦法呢?那好了,我還是把我的命根割下來。”因此,“欲斷其陰”,陰,佛經中稱爲男根、女根,就是生殖器。這個人感覺得自己的淫欲心太重了,他爲了解決問題,想把生殖器割下來,但是這樣做,問題解決得了嗎?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後,對他說:“你這個人怎麼這樣糊塗,你假使要把你的生殖器割掉,淫心還沒有斷,哪裏是根本的辦法,倒不如把你那沖動的淫欲心斷了,才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
接著,佛就說了一個譬喻,“心如功曹”,功曹,是漢朝時代一個官職的名稱,相當于現在的參謀長、總司令之類,發號施令的指揮官。我們的心,就是我們人生的主宰,指揮著我們,好像一個指揮官一樣,主使著我們的言行。“功曹若止”,我們只要把這個指揮官解決了,等于說不要讓它發號施令,“從者都息”,主將要是停止了指揮,隨從他的這些人,是服從上級命令的,當然也就不會有所作爲了。我們一個人的舉止行動,完全是靠意識在指揮,如果意識停止行動,邪念也就跟著停止下來,所以說“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你假使這種不正當的、邪惡的淫欲心不能徹底地製止它,縱然是把生殖器割掉,又有什麼用呢?
“佛爲說偈”,釋迦牟尼佛接著說了一首偈。偈,是佛教的一種文體,一般都是每句四字、五字、六字或七字,每四句成爲一偈,沒有押韻的。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我們的欲念從何而來的,爲什麼會産生淫欲心呢?“欲生于汝意”,意,就是意識,唯識學稱爲第六識,它能夠記憶、分別、判斷,甚至指揮我們的行爲。欲心是從我們的意識生起來的。那末,這個意識又怎麼會生起來的,從何而來的呢?“意以思想生”,意識是從我們的思想引起的,我們胡思亂想,想入非非,這個時候,就生起情欲心來了。我們假如要製止情欲,就是先要把意識這個罪魁抓住了,把想入非非的思想停止下來。
“二心各寂靜”,二心,指意和思想。唯識學把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稱爲心王,在心理學上,它們是當頭頭的。至于思想,是唯識學五十一個心所之一。“二心各寂靜”,假使我們的心王(意識)和心所(思想),把胡思亂想、種種不正確的邪念都歸于寂靜,不要讓它再活動,“非色亦非行”,你在心理上既然對于色欲,男女關系,能夠把主腦控製了,那末,在行動上當然也不會越軌了。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釋迦牟尼佛特別告訴我們,這首偈是迦葉佛所說的。迦葉佛,中譯爲飲光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六尊佛。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由迦葉佛授記來成佛的,佛佛道同,對衆生的教誡是同樣的,釋迦牟尼佛就把這首偈引來教導我們。
講到這裏,我再舉一個類似的小故事,來說明心理活動是行爲的主導。
過去有一位禅師,他收了一個小徒弟,一向都跟著他修學,出去也隨在他身邊。有一天,他們師徒出遠門,途中經過一條小河,這裏不見擺渡的,有一座橋,年久失修也壞了,要過河,唯一的辦法只有涉水過去,但是在河中,有一個地方水流得很急,也是讓人心驚膽怯的。
當禅師和他的徒弟要涉水過河的時候,突然來了個漂亮的小姑娘,看樣子也是要過河的,卻站在河邊楞住了。
禅師看到小姑娘爲難的樣子,知道她膽小不敢過去,心想:“不如我助她一臂之力吧!”于是就把她背在身上馱到對岸去了,小沙彌當然也跟著過去了。
但是,從這一天開始,一連幾個月小沙彌都是沈默冰冰的,一句話也不講,好像心事重重似的。
禅師實在忍不住,就問他:“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整天悶悶不樂的?”
小沙彌說:“師父常說,我們學佛的人,要遠離女色,也不要碰到女人家,就是儒家也說“男女授受不親”,要規規矩矩的,您怎麼可以把女孩子背過河呢?”
啊!原來如此。禅師聽後哈哈大笑,很溫和地說:
“哎呀!好徒弟呀!那一天我把小姑娘背過河以後,就放下了,從來也沒有想到這回事。真想不到,這幾個月來,你居然在心理上都把這個觀念背著,真是背得太辛苦了!”
這個故事就是說意識,在心理上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在小沙彌的心中,認爲出家人不能碰到女人,何況把她背過河,真是不像話。但是,禅師爲了方便助人,才有這樣的舉動,他根本沒有其他的念頭。可見,在心理上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外表的形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