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本章解釋什麼叫“力”?什麼叫“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有一位隨佛出家的弟子,請問釋迦牟尼佛,什麼是最有力量的?什麼是最光明的?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位弟子:能夠忍辱,是最有力的。說到忍辱,有叁種意義:
耐怨害忍:對于人家的嗔怒、謾罵、惡打、傷害……種種人事上的迫害、阻難的逆境,我們都能夠任勞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惱怒心來;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維我們,甚至以各種上好的東西供養我們,在名聞利養的順境當中,我們面對著一切外境都能夠忍受,不爲它所誘惑,不生起驕慢心,這種是觀人而忍──觀察人際關系而忍受譏、毀、贊、譽,所以稱爲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對于生理上的饑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熱、風雨所帶來的種種痛苦,我們都能夠忍受下來,而不會退卻學佛的初衷,堅持修行不放逸,這種是觀法而忍──觀察諸法的無常相而忍受痛苦,所以稱爲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對于佛法的特色──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必須用心去觀察它,體會它,把心中對人、事、物的執著,都能夠放下來,這就是觀空而忍──觀察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空相,本來就是沒有實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當中,認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蕩蕩的,不去執取任何事物,不爲外境所轉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所以稱爲谛察法忍。
在這裏,我要提醒大家,忍辱,不是把我們內心的不愉快壓抑住,要是硬著把它壓在心底,這樣子的忍,是有限度的,到了有一天,忍受不了,爆發起來,就好像山洪瀑瀉,不可收拾的。在佛教裏面,有一句話,叫做以智導情,也就是以智慧來疏導我們的感情(情緒(,當我們爲了某一件不愉快的事,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如果多憶念佛陀教導我們的道理,這樣心情開朗了,那裏還會鬧情緒,所以說,我們修忍辱,必須坦然地接受、化解逆緣,千萬不可以抱著壓抑的態度。
說到忍辱,有什麼好處?我這裏引證一首〈忍耐歌〉來加以說明,這首歌的作者是臺灣新竹福嚴佛學院的院長真華法師,歌詞是:
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禍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是慧之礙。
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依中國的文字結構來看,忍,從刃從心,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世間的事,有許多是我們忍不下去的,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所以,真華法師就勸我們要忍耐。
“忍,忍,徐徐忍”,世間好多的事情,我們沒辦法忍,但是你要忍。上面說到要“耐怨害忍”,就是那些怨家故意來誣害我們,或者外界的環境、氣候,甚至種種的境界,會造成我們痛苦的,我們都要忍。忍啊,忍啊,徐徐忍!我們一下子學不來,慢慢地學著忍,有一天你就忍得來了。
“耐,耐,慢慢耐”,作者把忍和耐拆開,那是歌詞對稱的寫作技巧。耐啊,耐啊!你要慢慢地耐啊!總而言之,是勸告我們:當不好的境界出現時,你要忍耐,要慢慢地學著忍耐。
那末,假如不能忍、不能耐,又會有怎麼樣的結果?能夠忍耐,又有什麼好處?作者告訴我們,你能夠忍,能夠耐,就會“心安泰”,你的心情,就感覺得輕松、平安;就感覺得世間很太平,沒有事的。反過來說,你不能夠忍、不能夠耐,就會生起種種的禍害,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小的事情,不能夠忍耐的話,往往會演變爲大問題來,搞亂了我們的計劃。
在我們家鄉過年的時候貼春聯,總是在大門上貼著:“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的對聯。你希望快樂的話,不要太貪心,要能夠知足;你能夠忍耐,就會得到平安。談到忍,就要學習佛菩薩的精神,要“難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你一定要忍下去,爲什麼?因爲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是要學佛的,不學“難忍能忍”的功夫,怎能行忍辱波羅蜜呢!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是慧之礙”,作者進一步再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福,福從那兒來呢?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雖然有八福田可以讓我們種福,但是,你能夠忍耐,也同樣可以種福,得到福報的。我曾經看到《弘一大師傳》中記載:有一次,弘一大師爲青年開示,他教導青年要能“吃虧”。吃虧,就是本來我不應該受的苦難,或者受了委曲,能夠默默地吞忍了下來,不與人家計較,這樣我們雖然吃虧,身心卻很泰然,心廣體胖,這也是一種福呀!
曾經有一位古人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君子?什麼叫做小人?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感覺得,你能夠吃虧,就是一個君子,你就有福。反過來說,你要是處處貪便宜,想占有別人的東西,給人家吃虧,就是小人。
古時候有一個賢人,當他臨終的時候,兒孫圍繞在他身旁,希望他留下遺訓,指導爲人處世之道,他說:“我也沒有什麼好講的,只有兩個字告訴你們:“吃虧”!我死了以後,你們和人家交往,就抱著這樣的態度,便宜給人家占好了。”可見吃虧,是我們待人接物所必須具備的態度,也是我們種福的根本。
所以,真華法師在這首歌中,非常強調忍耐,認爲“忍耐原是福之本”,你要求福,就必須忍耐、吃虧。反過來說,你不能忍辱,動不動就發脾氣、動肝火,不僅是把自己的健康弄跨了,而且,“嗔怒則是慧之礙”,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境界,不然的話,你要是常常動無名,所有的功德都被無名火燒光了,你的智慧就受到阻礙。佛教中有兩句名言:“嗔是無名火,能燒功德林”,不論你有多大的功德,不論你的功勞有多大,假使你的脾氣大,動不動就“怒發沖冠”,你所有的功德都會被燒光的,這一點,希望在座的善友能夠互相勉勵!
我們稱佛爲“兩足尊”,兩足,並不是兩只腳,當然,兩只腳是頂天立地,萬物之靈的人,固然是最尊貴的,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兩足,是指“福慧兩足尊”,因此,“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我們要修行、要成佛的話,必須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福慧從那兒來呢?第一個妙方、最好的妙訣,就是忍耐,你能夠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們欣賞過真華法師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們要福慧雙修,就必須忍耐。這首歌的歌詞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記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夠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語:“柔能克剛”,你別以爲年紀大了,非常頑固,人家都應該服從你,要知道,剛強是敵不過溫柔的。你要做學問,希望成就大事業,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夠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爲“不懷惡故”,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並沒有仇恨心,也不想報複。何況佛教是講因果的,無論行善或造惡,都會自己受到應得的果報。別人自己造惡,想要加害于我們,最後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心中不懷著仇恨,就有力量。這股力量是儲藏在心靈深處的。
平常我們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術中,以太極拳最爲溫柔的,柔能克剛,這種柔軟功夫,比剛強的更有力量。所以我們能夠不懷恨(不想報複)人家,就能夠平安無事。
我們念《金剛經》,裏面有一則故事,說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就是一個很殘暴的國王,把忍辱仙人的身體節節肢解,把他的手、腳,一塊一塊的肉割下來,他還能夠忍受,不起嗔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懷惡故”的證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們沒有仇恨心,反而抱著一種慈悲心去對待惡人,不但沒有受到損害,我們的身心,反而能夠得到輕安,更加有力。
“忍者無惡,必爲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薩,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對待人家沒有懷著仇恨心,也不會去做惡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衆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對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麼是最有“力”解釋完了,接著,再解答什麼最“明”,最光明的問題。
《叁字經》說:“叁光者,日月星。”太陽、月亮和星星,這叁種光體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節,秋高氣爽,萬裏無雲,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賞月。明代馮夢龍有兩句詩:“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個人,當他逢到喜事的時候,精神特別好;月亮到了中秋節的時候,也顯得特別的明亮。因爲講到“明”,我先講一個和中秋月明有關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中秋佳節的晚上,話說日本有一位良寬禅師,他不是住在大叢林,而是獨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個人在那兒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節的晚上,月亮好像一個潔白的玉盤似的,懸挂在天空,良寬禅師被溫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經行賞月。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偷去光顧他的茅蓬,這小偷對他已經窺視很久了,只是沒有機會下手,這一天,發覺他離開了,認爲這是個好機會,馬上闖入他的茅蓬。誰知進去一看,裏面空空如也,什麼東西都沒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裏有東西讓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認倒楣,空著手跑出來。
小偷正當要下山的時候,恰巧跟良寬禅師碰面了。良寬禅師早已知道他的來意,只是對他笑笑。這時,夜已深了,山上的氣溫下降,使人難免不感到有幾分寒意,良寬禅師看到他衣服單薄,恐怕會著涼,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卸了下來,披到他的身上,很溫和地跟他說:
“朋友啊!今天辛苦你,特地光臨我的地方,我沒有什麼東西供養你,就把這件袈裟送給你吧!”
當小偷走了,良寬禅師望著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語道:
“啊!但願我能夠把光明美麗的月亮送給他,該多好!”
這話小偷是聽到了,就因爲這一句話,開啓了他的智慧。(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好像月亮一樣,本具了無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寬禅師的開示。
第二天早上,良寬禅師走出門外,一看,他的袈裟折得很整齊地放在那兒。
這個小偷從此以後,革面洗心,改往修來,不再幹偷盜的事了。
好!現在我們再回過來講經中的問題:世界上什麼是最光明的?從“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以下,都是談這個問題的。
“心垢”,垢是垢穢、肮髒,好像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肮髒太多了,空氣非常的汙染,到處堆滿了垃圾,非常不衛生;我們往往嫌棄外界的不淨,卻從來沒有回光返照,看看我們的內心肮不肮髒呢?老實說,我們的內心,比外在的環境更加汙染,所謂叁毒(貪嗔癡),種種的煩惱,我們什麼東西都貪取,動不動就發脾氣,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癡垢穢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稱爲心垢。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爲最明”,你要是能夠來一個大掃除,把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種種的煩惱習氣,都消滅斷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才能得到清淨,因此稱爲“心垢滅盡”。那末,我們內心的清淨,又是怎麼樣的呢?“淨無瑕穢”,沒有瑕穢,瑕是瑕疵。有時候,大家帶一個玉镯、挂一個玉佩,品質好的都是非常透明,絲毫沒有雜點混合在裏面。當我們內心的垢穢去除清淨了,就像一塊沒有瑕疵的玉那樣清澈透明,又像是一面明鏡,一點塵埃都沒有,非常光明的。所以,淨無瑕穢,就是以玉或明鏡來譬喻我們的內心──本性,是清淨的。
一般人認爲世間最光明的,是星星、月亮、太陽的光,但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起來,真正最光明的應該是我們的光明本體,它是最清淨、最靈活、最光明的,所以,這個地方,佛答複說:我們能夠把內心的肮髒都去除了,一點的瑕穢也沒有了,所顯現出來的真如本體,是最光明的。
講到我們的真心,那是“未有天地”,在沒有天地之前,換一句佛教的成語,就是從無始以來,“逮于今日”,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著的。
你也許會問:未有天地,這宇宙世界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有真心了,那末,這個真心看起來豈不是比世界更大?是的。因此,平常我們念疏文的時候,一開始就念四句偈:
大圓滿覺,應迹西幹。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大圓滿覺”就是大覺世尊,證了聖果的佛陀,他大徹大悟,已經證得了圓滿的真如本體,而後爲了救度衆生,“應迹西幹”。在我們大雄寶殿木刻的八證道,全部是佛陀應化在西幹的事迹。西幹,就是西天、也就是印度。覺悟成道以後的佛陀,他是“心包太虛”的,也就是他的真心,涵蓋了整個的虛空,他的量,千千萬萬恒河沙的世界,都包羅在其中了,因此,經文說從沒有天地,一直到今天,“十方所有”的,都離不開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正是佛經所說的:“一切唯心造”。
在沒有天地以前,以至于今天,這是就時間來說明的;是十方所有的,這是就空間來說明的。佛教對于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說法。十方,指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證得了真如本性這一種境界的時候,對于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看不見的,這是證到天眼通。“無有不知”,什麼都知道,這是有了他心通和宿命通。“無有不聞”,什麼都聽得到,好像我現在站在講臺上講話,必須透過麥克風,大家才聽得清楚,而且只限于講堂裏面,在外邊就聽不到了,而真正證得了天耳通,無論在多遠的聲音,都可以聽到,所以,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證了神通,成爲大覺以後,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樣樣都知道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他內心所有的煩惱都鏟除、斷盡,恢複了本具的光明,到達了最高的境界。“得一切智”,就可以證得一切智,簡單地說:就是證到佛的無上大覺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了。這個時候,“可謂明矣”,是最光明的,是種大圓鏡智。
因此,你問什麼是最明?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時候,那是最光明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