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當得宿命。”

  這一章的內容,主要是研究兩個問題,一個是怎樣才可以得到宿命通,同時又問到怎麼才能夠親自體證到至高無上的真理。

  “沙門問佛”,沙門,前面已經解釋過,泛指一切出家人,這裏專指佛教的出家人,也就是佛弟子。有一天,一個佛弟子問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因緣,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因是主因,緣,是助緣。好像我們所看見的,不論是花生也好,豆子也好,種子是主因,但是,種子假如放在桌子上,它不會生長的,必須把它種在泥土裏面,還需要水份、陽光、空氣,作爲助緣,有了這許多幫助的條件,種子才會生長。佛教講因緣,最基本的道理是在這裏,說得比較通俗一點,因緣就是關系、條件。

  這一位出家人問釋迦牟尼佛:“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的命運呢?”宿命,就是指宿命通,這是佛教裏面所講的六種神通,其中的一種。佛教中的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這六種神通,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這裏不再重複了。

  “會其至道”,會,是體會,至道,就是至高無上的聖道,聖道,指真理。接著,這個沙門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才有辦法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真理呢?

  “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有關于獲得神通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並不直接回答他,只是告訴這位沙門,淨心,淨,就是清淨,心,是指心靈。要是能夠把我們的心靈淨化,不要受到外面物欲的染汙,同時,還要守志,志,立志。要堅守我們學道的志節,貫徹始終地修習佛道,也就是堅定我們的信仰,不因外境的風吹草動而改變了學佛的初衷,這樣堅持信心而修學,才可以體會到至高無上的佛道,也可以說,就可以獲得清淨的佛性。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對發問的沙門說:這種道理,你可能還聽不清楚,我舉一個譬喻來說明吧!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垢,就是肮髒。好像一個千年的古鏡,被灰塵蒙蔽了,非常肮髒,現在我們時時把它擦一擦,這個鏡子的灰塵擦幹淨了,它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

  我們心靈上也有許多肮髒,是什麼呢?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等許許多多的煩惱,把我們的真心蒙蔽了,我們要是能夠把這許多世間的五欲斷盡,這個時候,就好像肮髒的鏡子擦幹淨,光明顯現出來了,以此類推,我們把煩惱私欲完全斷除了,對外境無所貪求,佛性就顯現出來了。

  “當得宿命”,當然就可以得到宿命神通了。我們要知道,這個世間,每一個人,從早到晚東奔西走,爲的是什麼,就是“求”,求到了固然高興,事實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我們人生的八苦,有所謂“求不得苦”。反過來說,我們如果不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沒有任何追求的話,所有的欲望都斷除了,也就沒有煩惱,那個時候,你不用追求,自然而然地可以獲得宿命通,能夠知道自己和別人,過去、未來的事情,以及心理活動狀態。

  現在一般跑江湖的、算命蔔卦的,說得天花亂墜,好像未蔔先知,哇!你過去怎麼樣、未來又怎麼樣,其實,他自己的命都搞不清,自己都瞧不通,那裏對別人有通呢?不過是混碗飯吃罷了。而真正的宿命通,是經過努力修行,才可以得到的。

  釋迦牟尼佛並不鼓勵弟子爲得神通而修行,因爲,有神通,未必能夠“會至道”──體會最高無上的聖道(真理),而真正有修行,一旦修到了家,證果了,就是“會至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會有神通,知道宿命了。

  講到“磨鏡”的譬喻,我突然想起佛教裏有一部很有名的經──《六祖壇經》,裏面記載了六祖的生平事迹,有一段公案,和這譬喻頗爲吻合。六祖是惠能大師,他師父是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想把他的衣缽傳授給弟子,爲了考核弟子們對佛法所體會的程度,就令弟子們各寫一首偈表明學習心得。

  當時在五祖的座下,有一位被大家公認爲了不起的弟子,叫神秀,他就寫了一首偈: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認爲我們用功,這個身體好像菩提樹一樣的,這句話是陪襯,主要是下一句,“心如明鏡臺”,我們的心,好像一個明鏡,所謂“明鏡當臺”,但是這個心的鏡子,假如不去擦它的話,會蒙上灰塵的,因此,必須很勤勞地拂拭,常常去擦,常常去擦,“勿使惹塵埃”,不要給塵埃沾到上面,這個鏡子才會明亮、才可以照面。意思就是我們要成佛、要作祖,就要每天用功修持、參禅,這樣就是在擦我們的心鏡了,把心中的煩惱擦幹淨就成佛了,神秀以這首偈子表達了他對佛法的體會。

  當時有一位叫惠能的人,本來是位砍柴漢(樵夫),他雖然不識字,不過根機很高,聽到大家都念這首偈,都稱贊了不起,他跟周圍的人說:

  “我也有一首偈子,可是我不會寫,你們那一位幫忙我寫一下?”

  于是,有人就幫忙他,把偈子寫在神秀偈子的旁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境界可高了,他說你神秀“身似菩提樹”,其實,菩提本來就不是什麼樹,你的身體哪裏是菩提樹,是個臭皮囊嘛!“心如明鏡臺”,明鏡也沒有什麼臺不臺的問題,你的心在那兒?本來什麼東西都沒有,你到那兒去惹塵埃呢!

  就因爲這首偈,五祖在叁更時分暗中把衣缽傳授給惠能,他便成爲六祖。不過,話說回來,六祖大師這種功夫,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後來,在中國佛教史上,或者在禅宗的公案裏面,把這掌故評爲“南頓北漸”,南,指惠能大師,他是廣東人,在南方弘揚禅法,所以南方的禅修是一種“頓悟”的法門,根機和境界都比較高。北漸,神秀大師是北方的禅宗中心人物,他的禅修法門是一步一步,慢慢修持的。

  在座諸位,是要學六祖惠能大師,或者學習神秀大師的法門呢?我想,我們的根機都還沒有那麼頓超,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好還是依著經文說的“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或者依著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腳踏實地的從初步的基礎功夫做起才好。至于怎樣去拂拭心靈的塵埃(煩惱)呢?無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或者誦經、拜佛,都可作爲拂拭的著手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