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說
心理法師、真心法師、諸位法師、諸位清姑、各位善友:
時間過得非常快,今天已經是農曆己巳年八月初一了。我也好久沒有跟諸位正式講經了,所以從今天開始,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這兩天的“佛學講座”,我來跟大家研究《佛說四十二章經》。
在幾年之前,我曾經跟大家講過《佛說八大人覺經》,這部經的內容說明我們要做一個大人──菩薩,也就是要做一個救人救世的菩薩,所應該實行的八件大事,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大家已經聽過了。
中國明朝有一位大師──蕅益大師,曾經把《佛遺教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和《佛說八大人覺經》,加以注解。在佛教界,這叁部經常常合訂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佛遺教叁經。因爲過去我曾經講過《佛說八大人覺經》,有些善友就對我說:
“師父,這一次能不能爲我們講《佛說四十二章經》呢?”
“好!這次我就爲你們講這部經。”
因爲有人提議,所以這一次我就采用《佛說四十二章經》,來跟大家研究。
一、講經的方式
談到講經的方式,在大陸也好,或者在臺灣、香港各地也好,有的是大座的講經,有的是普通的演講。所謂大座的講經,有一個法座放在中間,由維那師父率領大衆,很隆重地唱贊,呼鍾聲偈,迎請搭著大紅祖衣的主講法師升座;像我這樣講,是普通方便的演講式。
佛教在印度,釋迦牟尼佛講佛法,無所謂宗派的,等到傳來中國以後,經過曆代的祖師加以分門別類,在古代有十叁宗,後來綜合歸並成爲十宗,各宗各派講經的方式,各自有傳統家法,所表達的方法也不一樣。
過去我已經跟大家介紹過,中國佛教的十宗,但在座有好多可能還沒有聽過,現在不妨重複一下,所謂十宗:一、華嚴宗,二、天臺宗,叁、唯識宗,四、叁論宗,五、禅宗,六、淨土宗,七、律宗,八、密宗,九、俱舍宗,十、成實宗。
這十宗的名稱,有的時候不一樣,譬如華嚴宗,是以《華嚴經》作爲依據的,所以稱爲華嚴宗。但這一宗至賢首大師才圓備,所以又稱爲賢首宗。好像天臺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法華經》,有的時候就叫做法華宗。唯識宗或者稱爲法相宗,那是因爲根據法相唯識而立宗的,這些宗派名稱雖然不一樣,不論它是依據經典而立宗,或者是依人名(祖師)來立宗,或者是以山名來立宗,總而言之,它的內容是一樣的。
十宗如果以佛教的大小乘來分類,前面從華嚴宗到密宗等八宗,屬于大乘教法;後面的俱舍宗跟成實宗,屬于小乘教法,所以稱爲“八大二小”,也就是說這十宗有八宗是大乘,二宗是小乘。不過,要是認真地分類起來,律宗的戒律,有大乘戒也有小乘戒,因此,也可以說大乘宗有七個半,小乘宗有兩個半。這樣的分類,說明十宗包括了大乘和小乘。
我爲什麼在這裏要介紹十宗呢?就是說到講經的方式。在中國的各宗各派,講經結構、組織最嚴密的,就是華嚴宗和天臺宗,這兩宗的講法不同,天臺宗有天臺宗的方式,華嚴宗也有它自己的方式。譬如說華嚴宗,你們假使念過《華嚴經》,就會知道,裏面都是以“十”這個整數來敘述“十玄門”圓融無礙的境界,所以,他們一講經,都是用“十門分釋”加以發揮,這就是他們講經的方法。
至于天臺宗講經,有“五重玄義”,就是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這五種方法加以詳細解釋;唯識宗也分爲五門來說明;甚至于密宗,因爲是以《十住心論》這部論爲根據,也是以十種分類來闡釋。總而言之,雖然各宗派弘揚佛法的方式不一樣,但他們的宗旨還是相同的。當然華嚴宗那“十門分釋”,天臺宗的“五重玄義”,都是專門學問,我們現在主要不是講這些,我只是提一提來說明各宗的家風和講經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也許你們要問:既然各宗派有不一樣的講經方式,那師父是根據那一家來講呢?我認爲他們的講法是傳統式的,有固定的形式。所乙太虛大師講經,就采用新的方式,要是你們把[太虛大師全書]六十二本打開一看,就知道他不論講那一部經、那一部論,都沒有依照這些方式。他一上來就是個“懸論”,把該部經(論)的內容大概地提示一下。那麼,我呢?既不固執于那一個宗派,也不拘泥于用什麼方式來闡述,我只是把經裏面主要的意義,提出來給大家說明,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