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 直心的正行

  寶積經第4-4集:直心的正行

  主題:寶積經第4-4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然後講到怎樣才是會養成四種直心的事項呢?經典裏面就說了: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直心之相,何謂爲四?所犯衆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余言。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系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迦葉!是爲菩薩有四直心之相。】

  我們講直心是道場,到底怎麼樣是直心?這地方值得我們研究了。

  第一個「所犯衆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如果我們有做不好的事情,違背因果的事情,一旦自己良知發現,別人把你舉露了,絕對不去覆藏掩蓋,必須怎樣呢?「向他發露,心無蓋纏」,對別人去發露自己的不是。向佛菩薩、善知識、向自已的師長,去發露我們的過失,這個罪就容易消滅了。

  我們發露忏悔,是絕對不再犯過,才是真正的忏悔。不要以爲說我做了過失,向某某人說了,這個罪過就沒有了,然後又再去做,又再去犯。所以我們講忏悔就是什麼呢?不再重複的犯同樣的過失,那才是真正的忏悔。

  這個地方說「心無蓋纏」,「蓋」是指什麼呢?指貪、瞋恨、懷疑、昏沈睡眠、掉舉惡作,這個叫做五蓋;像一個杯子有個杯蓋,或是什麼東西蓋住了,什麼都看不到了。我們心性的光明也是這樣子,被這五種心態去蓋覆住了。一個是貪欲;一個是瞋恨打擊;一個是懷疑:到底有沒有因果、到底有沒有業報、有沒有佛菩薩,懷疑心會障道的。

  還有一個是什麼呢?昏沈睡眠,變成貪睡。有些人貪睡,整天都眼睛閉起來睡覺。在黑暗的世界當中睡久了,容易墮落成畜牲,或是深海裏邊沒有眼睛的魚。深海裏面的魚,因爲是生活在黑暗世界裏,它是沒有眼睛的,即使有眼睛也看不到。所以一個人如果是貪睡的話,容易墮落在深海裏面做魚、或樹林裏面的蟲,不見天日的那種畜牲。

  還有一個是掉舉惡作,也就是做了什麼事情,隱藏起來,又産生了一個良心的責備。

  「纏」,有十種纏,譬如說:無慚、無愧、嫉妒、悭貪、懊悔、睡眠、掉舉、昏沈、忿、覆藏,這個叫做十纏。有了這十纏的話,就會讓我們的道業退步。這是講到我們衆生,如果是直心發露忏悔的話,心裏就沒有蓋纏。

  第二個「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余言」。就是一個人在生命交關、財産交關的時候,也不要去打诳語。爲了自己的生命、爲了自己的財産,而去說那種不對勁的話來保住自己,這個不對。所以诳語的罪會讓我們墮落。信佛學佛的人,爲了自己生命榮譽的時候,去說一堆诳語來挽回自己的榮譽、挽回自己的財力,這個是不好的。

  第叁個「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系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一旦我們有業報現前的時候,受到別人的侮辱、毀謗、系縛,種種傷害的時候,不要去怨恨別人,而是歸咎于己,這是業報現前,還了這個業報真痛快,不要瞋恨他。這是第叁個修直心的一個法門。

  第四「菩薩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這個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者應有的態度。有一句話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信」就是像我們的手去迎接、接受佛法。如果我們對叁寶沒有信心,甚至聽聞那些甚深的道理也沒有信心的時候,那麼就是遠離了叁寶。

  所以以學佛來講,我們所信仰的是要用智慧來證明,叫做「智信一如」,這樣子才能夠成爲智信。如果我們信仰的道理,不能用智慧來證明的話,那就是迷信。

  所以菩薩在聽聞甚深的佛法的時候,能夠「自心清淨,能悉受持」。目前甚深的佛法我們只能接受它,然後慢慢地以智慧來證明,信智一如,那才是真正的作爲一個宗教、學者應有的一種態度。如果我們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去修去學的話,我們也可以證悟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