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八戒學處(育因法師)

  五戒八戒學處

  育因法師主講

  二○○二年六月廿二日于慈光圖書館

  叁寶弟子王和順恭錄

  甲一、學講因緣

  甲二、主要依據

  甲叁、略談戒法之重要性

  前言

  甲一、學講因緣

  〈五戒八戒學處〉,依止阿阇黎慈悲,天因法師慈悲,諸位比丘大德,以及朱館長,還有諸位在家菩薩蓮友們:大家午安。

  學人很高興,今天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在華嚴講堂和諸位共同的來學習在家戒學這一門課程。首先育因就先說一說這一次學講的因緣,也就是剛剛方丈和尚所提到,在上個月下旬的時候,朱館長來到我們正覺精舍拜訪方丈和尚。當中提到目前在家居士學習佛法的情形。那麼在家居士學習佛法的情形是怎麼樣呢?也就是大家在經律論叁藏當中,不論是經藏還是論藏,這幾年來都有很豐富的研究,而且在教理方面,譬如般若的空宗、唯識宗、天臺宗等等的,也都有許多的深入。這一些在大乘佛法當中都是很重要,而且必須要學習的經論。但是唯獨在戒學方面稍微不夠,這是對一個學佛者的修學有所美中不足的地方。而且有一些人,他受戒之後,因爲不了解戒相的開遮持犯,所以自己本身犯了戒都不曉得。或者犯了戒,想要忏悔,也不曉得如何來忏。也有其他的人做錯了,由于自己不了解戒律,也就認爲是正確的而照著去做的這些情形。因此朱館長多年來,他就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夠有一門戒律的課程提供給大家來學習,以便能夠將佛法的根本還有基礎鞏固住,那麼就能夠開發出更紮實更茂盛的修行成果。因此就希望我們方丈和尚能夠來慈光圖書館爲大家來授課。由于方丈和尚本身的法務非常繁忙,在正覺精舍以及其他的道場都有在上課,所以就指派學人到這裏跟諸位共同的來學習這一門課程。

  五戒八戒學處,育因第一次學講的因緣,是去年的十一月在澳洲雪梨,爲居士們講解五戒。原本是打算講完八戒,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所以連五戒學處也沒有講完。今天來到慈光圖書館是第二次的學習。由于育因學習戒法的時間很短,因此所講的內容難免有疏漏不足的地方,如果有錯誤的地方還恭請依止阿阇黎能夠慈悲的斧正,也希望諸位比丘大德,還有在家菩薩蓮友們,能夠多多的指教。

  甲二、主要依據

  其次說明主要的依據。我們上課所用的課本就是諸位目前所看到的這一本《在家五戒八戒學處》。其中編寫的內容,主要是參考蕅益大師的《五戒相經箋要》。還有弘一大師的《五戒相經箋要補釋》,以及《南山律在家備覽宗體篇》。還有續明老法師的《戒學述要》。廣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經箋要集注》。以及家師忏公老和尚的《五戒表解》等等的著書。其余所參考的經論,如果各位想要知道,就請看這一本書的附錄當中的第四參考書目,就可以了知了。

  甲叁、略談戒法之重要性

  乙一、成佛之本

  接著,在進入本文之前,我們就簡單的談一談戒法它的重要性。首先我想,我們學習佛法,大家都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尤其是大乘的佛法。這個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希望能夠成佛。因爲成就了這個圓滿的佛果,不但能夠利益自己,也能夠幫助一切的衆生離苦得樂,得到究竟的解脫。這個成佛的境界,它是一種大光明的境界。爲什麼說它是一個大光明的境界呢?因爲它當中具備兩種殊勝的果德。哪兩種殊勝的果德呢?根據《成唯識論》它是這麼說的:“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由于斷除了相續所生起的煩惱障的緣故,因此就能夠證得真解脫。由于斷除了障礙我們理解般若智慧這個所知障的緣故,因此就能夠得到大菩提。也就是斷除了煩惱障就能夠得到真解脫。這個真解脫又叫做大涅槃。而斷除了所知障呢,就能夠得到大菩提。這兩種的果德是非常殊勝的。爲什麼說殊勝啊?就是它超過一切。因爲聲聞、緣覺對于這兩種的功德還沒有圓滿的得到,菩薩對于這兩種的功德也還沒有究竟的證得。唯獨佛與佛才能夠究竟圓滿的獲得。所以佛的這種大光明的境界是非常殊勝的。我們衆生了解到這個佛果的殊勝,就也想要成佛。成佛,就必得要修行!修行就必須要有所依憑。這個依憑是什麼呢?就是道器,修道的法器,也就是人身,要具有人道的果報身。這個人身不是一般的人身喔!還必得要具足暇滿的人身,也就是要能夠離開八無暇,而且具足十種圓滿的人身。比方說,不要出生在邊地,或者投生到長壽天,也要相信這個戒律是一切世出世間善法所生之處,以及能夠遇到正法等等。這個就是暇滿的人身。如何能夠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呢?在《大般若經》上面就說到:“叁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幹之身,況複佛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佛的應化身是具足叁十二種殊勝的容貌,以及微妙的形相。佛的這叁十二大丈夫相,每一相都要經過百福的莊嚴。而這叁十二相的異熟業還必須要經過一百大劫才能夠修行圓滿,所謂的“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而要成就這叁十二種大人的相貌呢,“無別因”,沒有其他特別的原因。“皆由持戒所得”,都是由于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能夠執持清淨的戒法所感招到的。“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幹之身,況複佛身”,倘若不能夠好好的持戒,尚且不能夠得到野幹的報身。野幹就是野狐狸。我們知道野狐狸的果報是很低劣很不好的,如果不持戒,就連這麼下劣的野幹之身尚且是得不到,更何況是殊勝的佛身呢!《大般若經》是大乘的經典當中專門講空性、智慧、般若的經典。佛在這一部經當中也是告訴我們持戒的重要性。要成佛是不能離開戒律的。在其他經論也都提到,持五戒能夠得到人身,修十善可以招感天人的果報。所以想要得到人身來修持佛法,非得要持戒不可。

  乙二、修行之基礎

  或者有人就問到:學習經論以及教理,增長智慧也就足夠了,爲什麼要學戒呢?關于這一點,慈舟老法師他曾經這麼說過:“儒家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但是我們出家人呢,不學經教則無以言,不學律典則無以立。”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這個禮,不但是我們個人生活的規範,也是維持群衆社會次序的准則。所以,如果不學習禮教,就無法立足于社會。所以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一首好的詩我們讀了以後可以調平我們的情感,陶冶我們的性情。這個就是所謂的溫柔敦厚的詩教。多讀詩、多學詩才能夠加深我們的涵養,增廣我們的知識,因此我們所說的話才會言之有物,才不會有錯。所以“不學詩無以言”。這個詩或者也可以通于文章典籍,所以孔子又說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句話就是說:君子他廣泛的來研究聖賢的典籍。再用禮節來約束自己的行爲。那麼這樣子呢就不至于背離正道了。這個是儒家所講的。那麼我們出家人以及在家佛弟子又是如何呢?“不學經教則無以言”,假如不好好的廣泛的來學習經論,就不能善于議論佛法,啓發我們的智慧。“不學律典則無以立”,因爲律法是我們七衆弟子的禮節,了解這個戒律才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爲,有沒有背離正道。才能夠穩固的建立起修行的基礎。因此,經律論叁藏、戒教二門是一樣重要的。

  乙叁、淨業正因

  這個戒法跟我們所修的淨土法門又有什麼關系呢?蕅益大師他就說到:“持戒爲本,淨土爲歸,觀心爲要,善友爲依。”前面這兩句“持戒爲本,淨土爲歸”,是祖師開示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在末法時代,要能夠得到當生的解脫,這是很重要的關鍵處。學人想,在座的諸位大德都已經很了解,末法時期唯有淨土法門是我們主要的解脫依憑,所以就不再多加敘述。那麼爲什麼要以“持戒爲本”—以執持清淨的戒法爲根本呢?在《觀經》當中,佛就說到:“欲生彼國,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就是我們常所聽到的《觀經》叁福。意思是說,發願想要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人,最初下手的修行方法,應當要修習叁種的福。這叁種福當中,第二個就是戒福,這個是屬于出世間的福。其中的“具足衆戒”,包括了四衆弟子的戒法。所謂的四衆弟子,就是出家的二衆—比丘、比丘尼,還有在家的二衆—男女居士。在家二衆的戒法就是先受叁皈依,然後進一步的來受八戒、五戒,還有在家的菩薩戒。出家二衆的戒法呢,就是比丘的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條戒,以及梵網菩薩戒。這個梵網菩薩戒也通于在家衆。所謂的“具足”就是四衆弟子各個按照自己的本位,具足圓滿的來受持戒法,而且能夠輕重等持。犯戒就是造罪,能夠持戒是自己修福,所以持戒就有大福報。以這樣的福報,加上念佛法門,必定就能夠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中品中生,乃至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情形,在《觀經》裏面它說到:如果有衆生他能夠持這個五戒跟八戒—八關齋戒。或者修行諸多的戒法,也就是進一步的來受持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並且不造做五逆的大罪,也沒有衆多的過犯。在家出家都能夠持戒持得很清淨,以這樣的善根回向發願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旁邊就圍繞著許多的比丘眷屬,佛就放出金色的光明來到這一位行者的處所,爲他來宣說“苦、空、無常、無我”這個道理等等的。這個時候,行者見了以後,內心當中就會生起大歡喜心,即刻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聽聞說法的聲音,當下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所謂的叁明六通,具足八解脫。這個是中品上生的情形。如果能夠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或者是一日一夜持出家的戒法,而且也都威儀無缺,這樣的話,就可以中品中生。在《大阿彌陀經》也說到:“如果能夠端身正心,斷除愛欲,齋戒清淨,至心來憶念阿彌陀佛,持誦名號,想要求生阿彌陀佛的刹土。那麼這位行者他命終之後,就必定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因此我們可以了知,修淨土法門的人,想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是不可以離開這個戒法的。所以祖師才慈悲的開示我們“持戒爲本”,以執持清淨的戒法作爲一切修行的根本。這一句話是非常的有道理。前言的部份,今天就做一個說明。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就先說到這兒。正文的部份,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說明。向下文長,付于來日。回向。

  講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刹。

  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五戒八戒學處(育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