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十講之:老大,學是爲了修啊!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老大,學是爲了修啊!
今天我們得要談談“用功的方法”了。
既然談精進,光說跟自己無關的事情怎麼行呢?
因爲正智已經産生慧焰了。正智的第一步是四念處,還有叁十七道品都跟在後面呢,一點的修行能力沒有那是不行的。關于空性的修行證悟,月稱論師有著一些個傳承的秘密的話語,這些話語隱藏在《入中論》長行的這些文字當中,也不公開地去談,但這就是用功方法的核心。
比如我們看《中觀論頌》,“一空一切空,一切有爲空,空空自性空,本來如是空”等等這些,聽來聽去都聽糊塗了,沒有兩句話就幾十個空字,空來空去,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但是我們拿到《入中論》裏面來,它就變得有用了。比如“一空一切空”,這句話就很有用。
我們對一件事情,或者對自己的五蘊所在的身心的觀察、觀照,或者對于外在的某個事物的觀照,如果真能産生相應的空的一些覺受(或稱驗相),那麼我們就能在任何一個地方使用它,能用在自己的五蘊身心當中,也能用在自己所對境的朋友親人中,也能用在外面五光十色的世界當中。實際在應用的過程當中,是有著一些我們自己可以拿捏的東西。月稱論師指示了一個路徑,就是我們修行者在這個地方,只要跟你的老師有著良好的傳承關系,你的黃金換得了他的白銀,你換得了他對于你的眷顧,或者是認同、支持,這樣的話,在你老師的指導之下,你首先應該做一件事:應該拿個4-5秒鍾體驗一回這裏所說的兩種習氣一起斷的這種空性,體驗一遍,人人有這個能力。我們還不要把它當成是自己往生或者是將來老了以後再幹的事兒,這還不是,你的快樂生活一定奠定在這個位置上,因爲它是與煩惱快樂息息相關的。其實煩惱就是快樂,快樂就是煩惱,這個道理空說無用,但關于這個4-5秒鍾對于空性的體驗,就是今天要談的話題了。
這個體驗的過程,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呼吸,確定地來說,就是我們的念頭。對內在來說,我們所感受的就是念頭,我在想什麼;對他人來說,他們都會知道我在呼吸。念頭粗,呼吸就粗;念頭細,呼吸就細。當我們進行外在循身觀的時候,觀察皮膚的感受,從上面一直沿著手臂,一直向腳底下來進行觀察。就像張惠蘭所說的,你檢查你的哪個部位,從上到下檢查放松。檢查放松的過程,就是自己在關注那個部位的過程。檢查放松跟循身觀是一個道理。在循身觀過程中,我們會出現一個情況:發現自己思想變慢了,呼吸反倒變粗了。這時經常會冒出一些亂七八糟的念頭,比如突然冒出來“哎呦,我不能坐在這兒啊,我還沒關門呢”。突然想起來了“我剛才穿的這個拖鞋應該脫掉”。反正只要你能夠想到“我修行,我現在要修行,我一定不能動”,那個念頭出來的時候,它就是化解你前面這個准備的一個念頭,它一定會比前面的念頭更高一招。你前面想著“我一定不能動啊”,等到你想穿拖鞋的時候,就一定想著“哎呀,這個拖鞋我如果不把它穿上(或者脫掉),我怎麼能坐得安心呢?我得趕快去脫掉,趕快去解決這個問題”。等到你一出去,一動,遭了!就想到“我還是要修行”。又要准備去修行,等一坐到那個地方的時候,第叁個念頭又來了“哎呀,無論如何,這個窗戶要關掉,要不這個風刮進來,這不生病嗎?”
我們無止境地會有解藥。只要你坐下來,你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念頭,就會安排自己不在這兒坐著。這就是我們心裏的矛盾,真正的“高人”總在第二步出現。第一步我能安排一個修行,第二步一定就是把這個修行放棄掉。我們不能夠管住自己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不知道自己的念頭跟自己的氣、息和心理有關系。爲什麼更厲害的念頭一定會出來呢?因爲坐在這個地方,已經不適應在這個地方坐著了。以前從來不需要在這個地方安靜地打坐,現在一打坐,跟以前的生物鍾不一樣了,生物習性不一樣了,就像來一個不一樣的管理員,這個生物鍾就讓你徹底不修行。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有一回,一位居士過來說:“老師,你爲什麼總是談我們打坐的時間不要長呢?其實我能做兩叁個小時呢!”我說:“你這兩叁個小時坐的次數多嗎?”“坐的次數不多,但是我坐的最過瘾的那次真的就到兩叁個小時了。” “你是怎麼坐的?”“其實我的方法有點笨。一開始我就單盤,不滿足,我就盤了個雙盤。好不容易搬上去,搬上去有點控製不住,還有點往下滑,底下好像座位有點硬。但我還是忍住。後來呢,讓一個居士給我幫忙,給我送了一根繩子過來………我不光阿彌陀佛、大悲咒念完了,最後連媽都念了……小心翼翼地左腿放下來,右腿放下來,腿伸開,終于解放了,那是我坐得最長的一次。”
其實,高手都藏在自己心裏。自己是怎麼下決心要去修行的,最後還怎麼從這條路上退出來。在修行用功上,我們現在真的像小孩子一樣,憑著自己的能力,想跨過難關的是自己,讓自己跨不過去的還是自己。修來修去,修的就是你這個想修的人。這就是一個麻煩,我們做的是拿刀口割刀背的事。本來這是起不到作用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借助過去祖師的經驗,我們適當地讓心來産生余興,讓我們對于修行産生一個習慣的需要,這樣才能修得下去。有很多說一坐能兩天叁天,後來到真正用功的時候,還不到一天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