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還沒開始就沒法開始:一切諸魔莫能勝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還沒開始就沒法開始:一切諸魔莫能勝
今天我們所學的就不像第四地那樣,叁十七道品那麼詳細的去分析它。今天我們所學的是第五菩提心,這裏就是有關于禅、有關于靜慮。
禅在這裏也變得十分的簡化,這裏的禅不是按照安那般那經裏說的內觀,而是按照禅宗的方式,按照禅宗的思路來進行诠釋的。
我們往下面看
“大士住于難勝地,一切諸魔莫能勝。”
這裏提到了一個詞:魔!
可能很多人都試過,怎麼這個用功修行就覺得格格不入啊?還沒開始就覺得沒法開始,或者有開始它就只能結束。到底怎麼樣才能夠去修行呢?問題啊,都還是有一些障礙,有了障礙在這裏我們就很難入手。
障礙的形式是多樣的,有時候就讓我們覺得在聽法的時候耳朵被遮住了一樣,別人聽得很歡喜,我就聽不進去,或者說有關于正法的道理我就是不能夠産生共鳴;有時候我在思維正法道理,或在用功的時候,真的就是瞌睡來了,或者迷迷糊糊的,其實對于第五地的菩薩來說,這些都是具體而微的障礙。佛教爲什麼要確立八萬四千法門呢?解決的就是八萬四千種障礙。這個八萬四千種障礙,五地菩薩稱爲“魔”。這些魔障,八萬四千的這個量詞不是對它的誇大,也不是譬喻,說八萬四千個就真的是八萬四千個。在今天的第五地(學習中),就來數一數我們的障礙。平時感覺一馬籠統的,心裏到底有多少障礙說不清楚,反正遇到這個事有這個事的麻煩,遇到那個事有那個事的麻煩,總是不太如意。實在講,就是“用功總覺得進展很小”。
關于魔的問題,也是禅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五地有兩個主題詞,第一個主題詞是“禅”——靜慮是什麼;第二個主題詞是“魔”——魔是什麼。
“大士住于難勝地”中的“大士”,指的發大心的勇士。大心並不是人人都有的,佛在成佛之前,被稱爲“大心菩薩”,可知這是個非凡的稱謂。我們有人個子比較大,有人勢力比較大,有人力氣比較大,有人脾氣比較大,但是發心大的人才是稱爲“大士”。
大到什麼程度,魔才不能引奪呢?後面有“難勝”這個詞彙。“難勝”在這裏特指魔不能勝,魔不能奪。“奪”,是引奪。
菩薩到了資糧位,利根的菩薩就不會再受什麼魔障的幹擾,但有個條件是要利根。我們是不是利根呢?有魔障就說明我們還不是最利的。到了第五地,就哪怕再鈍根的菩薩也不會被魔障所引奪,所以在第五地的時候,我們這裏所要談的就是降魔。五地菩薩就徹底降魔了,任何魔對于五地的菩薩來說都不能形成幹擾了。在這裏進行靜慮,靜慮就把諸地的道理分別得非常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