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二講之:窮其一生難明白,叁言兩語需道盡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窮其一生難明白,叁言兩語需道盡
關于真理,月稱論師用過很多名詞,也舉出了很多事例,這些事例到了五地一起交代,五地菩薩把諸谛之間的差別弄得很清楚,因爲他對于谛的真實受用已經獲得了。我們這兒把二谛和四谛進行了一番對比,二谛和四谛對比清楚了,其實其余諸谛的差別也都清楚了,所以這還不是一個簡單的智慧,這裏用了這樣一個表格來表達谛和谛之間的差別,就是爲了說明白兩種道:一種道是大乘道,一種道是二乘道。大乘道和二乘道之間單獨去說它們的特徵是很漫長的,需要很多時間去說,而如果用表格,把大乘道和二乘道對照進行說明,那就相對簡單了。
其實別看我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就把二谛和四谛的區別說完了,這個說完的可不是一個小問題,自己將來到了修行和聽法的場所,常常會蹦出來的問題,都是因爲二谛、四谛互相糾纏捋不清楚所引發的疑難。
現在有很多所謂南傳、北傳,漢傳、藏傳,所謂唯識、中觀,還有天臺、賢首之間的教派爭執,基本上都是跟這些問題有關的,如果你弄明白了,會發現那些爭執真沒什麼意義。但是對于爭執者來說還真是有意義,就因爲他們沒有弄明白,他們就用爭的方法去弄明白。我們比較省事情一點,還沒有經過太爲複雜的爭議過程,先弄明白。先弄明白有好處,把時間都節省下來用在修行上。如果我們不是取乎其上要修行,而是取乎其中要搞辯論,那我們就真的是得乎其下了,就只能永遠的辯論下去了。我們因爲取乎其上要修行,所以把這些問題弄明白很快。雖然只有幾個課時的時間,但這些其實都是些很難得很難得的訣竅,大家不要當成是小智慧,依己之力,窮其一生也許都很難摸明白。
現在社會知識的構架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專門化了,佛教的宗派知識也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專門化了。在以前,我們也許不夠專門化,互相含糊一點,和和稀泥還能過,但是往後不行了,大家的水平都在提高了,而且越來越直取目標。學佛爲的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爲的要成就,要有所體驗,別總只是空談,沖著這樣一個直接的目標,我們這些問題不搞清楚不行了。時勢所趨,我們自己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也是一個擺到面前的問題了,不能一直只是學理論,一定要有所受用。佛教這件事,要信仰,就得要有點修行,要學佛就得要有點專業。咱們是用簡易的方式獲得十分專業的頭腦,不能忽略以上的這些內容。我們可以說笑,但說實話,這些真的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智慧。如果掌握了,將來是一定受用終身的。
剛才念完了,我們看到《入中論疏》這一本書第一卷已經結束。這個結束給我們出的是個題目,從第二卷開始,我們進入菩提心現前地了。這個“菩提心現前地”說的可不僅僅只是開悟這一件事這麼簡單,因爲開悟的事情跟大家沒辦法說,你沒證悟,跟你實在是沒有多少可以說的。那麼這四卷論文到底說的什麼呢?
說的都是我們能夠聽懂的話。既然這麼深的道理都能夠聽懂,那就肯定不是簡單的話語,能聽懂,又不順應我們現在的執著去說,那就一定是很深奧的,所以往下面學習就會有一點難度。不過還好,我們把這些難的問題,一個一個通過以前的這些表格,都已經分解到了我們學習課程當中了,有了這些表格的基礎,我相信大家,把第六地學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