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叁講之:複習四谛與二谛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複習四谛與二谛
在上節課,我們還了解到關于四谛,四谛的法要是不是萬能的?是不是所有的世俗問題通過四谛都可以解決,或者說用四谛就可以把世俗不清淨的法要都攝持幹淨,能夠把我們需要的智慧都包含進去?
上次我們找到答案,四谛包括不完。四谛包括不了關于淨土、關于清淨名言的這些部分。用中觀的方式,“名言”這個詞彙常常被稱爲“假名”,在唯識宗就把“假名”稱爲“名言”。“名言”和“假名”在我們中觀課裏常常會用到,因爲很多時候我們也延用一些唯識宗的名相。比如說在中觀的課程裏,我們不承認圓成實性、依他起性,也不承認所謂六、七、八識的這種劃分,但我們在課堂上常常要使用這些名詞,因爲如果要跟唯識宗的一些難點進行討論,我們必須要知己知彼。如果不能對一些討論對象的宗派了如指掌,我們要清理那種邪見或者不圓滿的知見是很難的。實際上,一個好的中觀的學者,他必須對于唯識以及大小乘其余宗派都非常了解,尤其是學到內道大中觀見的這一部分,不光是其他宗派思想要了解,連修行方法也要了解;不光是小乘顯教要了解,我們連大乘或密宗也都要非常通達,才能順利地學下去。
在中觀派,我們確定地使用“世俗谛”和“勝義谛”這種“二谛”的方式,攝盡世間萬法。
但從表象上看,二谛的這種分法好像也不允許來談清淨名言的問題,比如關于淨土、佛功德、如來藏的問題,好像也沒有談,但這個不談並不等于否定,而是在間接地揭示。所以,四谛當中“不攝清淨名言”和二谛當中“不說清淨名言”是有區別的:“不攝清淨名言”,那是因爲真的是在否定它;“不說清淨名言”,那是因爲在間接地陳述。
上次也說過,我們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必須取乎其上地深觀空性。正是爲了讓如來藏功德能夠清晰、圓滿顯現,我們“取乎其上”。
如果我們“取乎其中”而執取如來藏,表面上我們會討論很多關于清淨名言、如來藏的問題,但因爲我們清理不掉濁惡的糾纏,所以往往得到的不是如來藏的功德,而得到我們不需要的一些濁亂現象。這裏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可以說幾乎就是第五地的一個核心所在,它說明白了中觀學人爲什麼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爲什麼一法不留,爲什麼要使用那麼多的辯論技巧,連淨土宗的智慧在這裏也給予否定。其實哪裏是否定呢?
在上次的課上,我們也提到在二谛、四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谛。也還有很多,此前也都談過,不過那些不是我們常用的,關于谛我們常用的幾乎就是二谛和四谛。
上回對于“魔”的說法是:利根的菩薩,在資糧位的時候就不被魔障所引奪;即使是最爲鈍根的菩薩,到第五菩提心難勝地的時候也徹底地清理魔障了。所以魔的能力是有限的,到第五地以後它就不能再作祟了。
第五菩提心難勝地學習已經圓滿了,那麼我們進入第六菩提心現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