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四講之:中觀見在中國:僧肇《肇論》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中觀見在中國:僧肇《肇論》
如來藏是要了解的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就是關于中觀見進入中國內地的一個發展過程。中觀見進入內地,其實也像前面所說的過程一樣,一步一步地發展開來的。鸠摩羅什大師所繼承的中觀見來源于沙車王子,沙車王子比月稱論師要早兩叁百年。這一個傳承來到了中國以後,僧肇大師就進行廣泛的應用。在僧肇大師應用之前曾經出現過一些問題。淨土宗在南方的弘揚由慧遠大師的影響,一批特達之士都進入這個宗派來修行。比如說有名的是劉遺民,還有跟他同期的陸桓、桓玄、道恒、竺法護、竺法蘊、支愍度這樣一些人。般若最早形成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的修行人不一定都是很純粹的在追尋般若的發展和弘揚。這裏頭指出來有叁家,僧肇大師後來破的六家七宗實際上所破的就是這叁家:
六家七宗
第一是心無家。他們的宗旨很有些意思,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比較相應,他們主張心無色有,他們覺得把色法像清辨論師那樣從始至終的去確定,說明它的真實性,完全不改變它,不破斥它,這也太過了;滅心,把心完全地認定它是無自性,完全的無自性也都太過了。心無色有,它是采取一個比較折衷的方式,跟“根本說一切有部”的道理非常的相近。
不過這個宗派的形成有一個原因,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有這麼一段記錄:當時有一個叫做支愍度的一個道人,在那個時候僧人很多都被稱爲道人,因爲道是一個很高的稱謂,僧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團體,在修行的群體當中,玄學跟當時的般若的學問往往混雜在一起,玄學的這些引導弘揚者常常被稱爲道人,用道人來稱僧人是一個比較高尚的稱呼。
支愍度准備要過江,跟一位叫做倉道人的一起商量:“我們也了解了一些新近傳來的所謂般若、涅槃的知識,我們如果再用以前的這些知識過長江去找飲食、找廟的善緣,恐怕找不來,因爲這些愛學佛的人現在都在慧遠大師的門下,都已經去學習《般若經》去了,那麼我們現在要采取什麼方式才能獲得新的支持呢?我們建立一個宗派吧,把心無來確立成爲一個宗派。”所以就很快商量好了應該怎麼說怎麼說,建立心無宗,然後就渡過長江來。
渡過江來以後,支愍度在南方講法,累積的法義資料在案頭已經堆得很高了,等到倉道人過了好幾年後再去見他的時候,支愍度自己就說:“我當時建立這個心無宗,僅僅只是爲了吃飯而已。現在我已經有飯吃了,這麼大的一堆資料,我始終還是覺得跟慧遠大師講的般若還不是一回事,就把它燒了吧。如果再不燒,就太有負于如來了。如來把飯已經給我吃了,我現在還在左右他的教法,這就不應該了,幹脆還是把它給滅了吧。”但是實際上已經滅不掉了,他已經說出去了,很多人都已經在繼承、在傳播,心無家這樣一個宗派也就傳下去了。所以實際上是馬虎造就的這樣一個心無宗。
這個心無宗還傳播了一段時間,還有個大人物也跟在裏面,就是當時跟慧遠大師來討論《沙門不敬王者論》的當時的君王,慧遠大師跟他有過一次論辯,他其實也跟在支愍度法師的後面,學這個宗派,也傳揚這個宗派。劉遺民也傳揚這個宗派,劉遺民不是小人物,我們所說的淨土宗的《禮佛發願文》就是他寫的。在廬山當時建立淨土宗的一百多個高賢當中,劉遺民是第一位。一百多位高賢作爲居士在東林去結白蓮社,進行念佛,他們其實都是在社會上影響一時,非常權威的人士,當時還有一些人物,白蓮社要都不要。但對于心的這樣一個判攝,我們現在來進行分析可以知道,那些大人物其實在曆史上都有著各自的盲點,他們在對于般若和中觀之道的修學方面,還是學有宗旨的,總還是覺得我對于心和外境的判斷總要有一個方法,那麼在這個方法論的這一部分,我們就可以進行比較,出問題的當時大有人在。
第二個派別就是即色家。即色家後來分開了,分化成了好幾個宗派:即色家、識含家、幻化家、緣會家,這幾家都是當時發展出來的宗派。這個即色家相當于現在的現世美,觀點我們到後面再詳細進行討論對比。識含家大致上相當于現在的數論派、神我論。幻化宗大致相當于唯識、隨理唯實,緣會宗大概相當于現世美當中的常見。
第叁個本無宗。在當時也有幾位舉足輕重的法師。首先一位是道安大師,道安大師是慧遠大師的師父輩的,他的觀點跟現在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很多觀點是一致的,一切色法本來空。本無的這個空,這個滅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認可的。竺法琛大師就認爲色法是從無而有的,接近于數論派。
這幾個部分僧肇大師對他們的破斥方法其實都很簡單,僧肇大師的《肇論》當中一共寫了四篇,心無家的這樣一個立宗是用《不真空論》來進行辯破;即色家也是用《不真空論》來進行辯破。僧肇大師在當時對于六家七宗的整理提出了一個正見,就是關于破四生的基礎的奠定,他用二谛來進行說明,而在僧肇大師的《肇論》當中沒有用建立新的宗派的方式來把二谛進行推演開來說。
在他之後,吉藏大師繼承這一系的思想,開始建立叁論宗。叁論宗的建立是漢傳佛教的中觀發展的一個裏程碑。叁論宗也以鸠摩羅什大師和僧肇大師作爲這一宗的祖師,叁論宗對于二谛的說明具體而微,但是也有所變化,不是很遵循僧肇大師的原意。這個我們到後面引用原文再來進行討論,這裏也就不說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