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從比附玄學到立足般若,《肇論》之功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從比附玄學到立足般若,《肇論》之功
這就是六家七宗。六家七宗的這些思維在當時實際上是最爲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說是當時最爲主流、最爲前沿的探討熱點。等到魏晉玄學思潮過後,僧肇大師一錘定音,中觀和般若見在中國才正式立足了。
立足了以後,正式的立宗是在玄奘大師前後。所謂的唯識宗、天臺、賢首宗正式開始發揮他們的功能了,禅宗在這個時候也應運而生。但是天臺、賢首、禅宗、包括唯識宗,他們思想的真實依靠始終都來自于《肇論》破六家七宗後所立的中道觀。如果對六家七宗的思想沒有清理,那麼佛教的主流思路當中都參雜著玄學的這些修行模式、理解模式。中國人本來好簡約,這個習慣,如果再不加以梳理,在這之後就很難形成佛教正式的、有規格的宗派主流。
所以說,《肇論》起到的作用就是:
在《肇論》之前,佛教是偏于玄學的,在《肇論》之後,佛教是偏于般若的。
而佛教不管是哪一個宗派,如果給他定性,他都屬于般若宗。由智慧來引導的這些宗派、這些修行,才能稱爲真正的佛教的宗派,否則都是離題萬裏的。所以月稱論師說,“能夠引導凡夫到達止境,到達目的地,是因爲有智慧。”第六地的這個智慧,能夠引領著一到五地的菩薩到達究竟的目的地,還能夠引導佛教的這些宗派到達究竟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