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 第十六講之:深入滅(一切戲論)定的關聯次第八階段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深入滅(一切戲論)定的關聯次第八階段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深入滅(一切戲論)定的關聯次第八階段 六家七宗的思想都說完了,我們要談一些比較現實的問題了。

  都已經知道了中觀建立二谛的方式,但是二谛的建立不僅僅只是學問和口頭上的,我們一定要實踐,如果沒有實踐,二谛的建立仍然是個空話。

  這個實踐該怎麼樣來樹立呢?(這個表格字寫得有點小,但我們一邊學習一邊說明,應該是很好懂的。)前面的表格基本上是學理上的,雖然跟修行有關,但,是過去的一些史料。這裏的這張表格講得是修行,對于我們學中觀的人來說,是我們的修行次第。

  看這個表格(指板書的表格)。修行的階段從上往下延伸,修行的收獲也是從上往下的。從剛剛開始發心一直到後來獲得八地無功用的滅定,在每一個階段有他的成果、也有他的限製,在每一個階段各有用功的一些訣竅。

  我們就一條一條地往下面來講。說到這一部分的時候,大家可千萬不要還在書本、或者是在我們想的那些小問題裏面打轉轉了,那就耽誤這麼一次法緣了。前後的階段有哪些呢?

  第一個階段是聞思。就是我們學習和思考,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觀察思維。觀察思維,就是把學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思考。我們的這個暫時思考還不具備斷除煩惱的力量,我們基本上只是來獲得一些更爲清晰的認識,讓我們的認識更加明朗和有力量。

  第叁個部分,這才是觀察修。觀察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我們的思考、選擇、思維已經越來越有力量的時候,我們的這種思維、思考就逐漸能夠轉化成爲修行了。

  從思考到修行有個中間階段,在中間階段,把思考變成一種推動修行的力量,這就叫做思維修。思維修的過程臨界于思考和觀察修之間。

  觀察修實在講就是已經有一點受用了。

  思維是什麼受用都沒有的階段,從思考到有受用之間叫做思維修。

  第四個部分是真如影像的單空修行。 “真如”就是佛經裏常常說的佛性。這個佛性的修行,不是你一修它就有的。我們凡夫之前的修行,如同一塊荒草地,你想建房子沒有地基,如果想建海市蜃樓就最終徹底沒有,那麼怎麼辦呢?我們要“構想”。

  這個“構想”就是真如影像的來源。構想其實很重要,叫做“弄假成真”。一開始修行的人,你以爲真的就會來一個佛性嗎?不是。首先需要構想,以此構建“真如影像”。我們絕對的真如現在找不到,那怎麼辦呢?那就構想一個真如佛性,構想一個真如佛性把它當真的,就朝著那個真的方向去修,把它作爲自己修行的一個目標。雖然是構想的,我也把它當真的去修。並不是說空性一下子就蹦出來了。雖然是一個假的,但是極其重要。這個假的真如影像起到的作用,就是把我們的妄念逐漸清理掉了。等我對這個真如影像越來越專一的時候,真正的真如影像“呼”就出來了。所以有一個牽引的過程。從你沒有,把你帶著慢慢慢慢讓你變成真的有,所以說這個真如影像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說你一滅盡煩惱這個真如影像它自己就蹦出來了,不是,我們應該主動去修行,先構想一個真如的影像,經常這樣構想,時間短而次數多(這我們總在提的),慢慢有了力量,煩惱少了,真如影像真的就現前了。

  但是一開始,不設立這個真如影像的時候你沒事,你一設定這個影像,就一定會把它執著爲一個實有的境界。從原理上來說,月稱論師是不同意的,但是我們構建真如影像這個階段,月稱論師是同意的。

  他說:“初學者在構建真如影像的過程當中,如果誰要否定,說構建真如影像的行爲是錯誤的,那他的這個說法等同魔說,就跟魔王的說法一樣。”因爲對于凡夫來說,必須要有這個步驟你才能上得去,所以構建真如影像成了一個必須的過程。我們這張表就是來確定構建真如影像的必要性(這個到後面再說)。構建真如影像,進行單一的、實有的空性修行,雖然不合法,但是這是我們一個合法者的修行步驟。

  第五個部分,在漢傳佛教,因爲真如影像構想的修行能力越來越強了,到第五個部分就産生了解悟。“解悟”這兩個字至關重要。在西藏,“解悟”稱爲“定解”。在漢傳佛教當中,“解悟”這兩個字已經塵封了近百年,沒有人來提這兩個字了。爲什麼呢?即使是有了一點點修行,不知道漢傳佛教過去的祖師一般用什麼詞彙來形容這個境界。其實這個詞在過去的《楞嚴經》注疏當中有很多大師用,但是近代因爲沒有人提,就沒辦法給它定位:到底什麼詞彙是屬于這個階段的?實際上就是漢傳佛教的“解悟”這個詞彙。大家一定要記住“解悟”。

  解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去過禅宗的修行道場,就會有人經常在旁邊唠叨“先悟後修”。先一定要有點證悟,悟到了再來修,就有信心了,只要悟一點點就有信心了,信心再也不會退了。他所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解悟。對于藏傳佛教來說是定解。藏傳佛教重視教理的核實,所以叫做定解。定解這個詞,看起來好像是對于一種理解的確定,對于佛法理解、正見理解的一個確定。而漢傳佛教這兩字的說法更重于實修的證悟境界。在學中觀的人來說,定解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理解,它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證悟,這個境界不是很深,但是它是確定的。當你有了這種確定的證悟以後,我們關于“無生”,關于“非自生”、“非他生”的這個正見就再也不會動搖,就從此以後確定下去了。

  它是一個什麼境界呢?是一個外境即將轉型的境界。在獲得解悟的人來說,他進行修行的時候,入定當中他是有定境的,他是有真實的“定”的,出定以後,定裏面的如幻如化的境界都會帶到現實生活中來,能夠帶到定外來。所以到了定外,他所理解的外部世界跟我們沒有定解的人理解的外部世界是不一樣的。他的外部世界越來越多的如幻,越來越多的出現各種光彩,越來越多的不像我們以前看到的這個實有的外境了,區別越來越大了。這個解悟的部分是今天要談的第五個步驟。

  第六個步驟,就是關于禅宗所說的破本參。

  第七個步驟,破重關。

  第八個步驟,破牢關。

  這些步驟描述了從一個最初開始學修的人,一直到最後獲得破牢關的成就,獲得第八地菩薩的成就。這個過程對一個修行人可以說是千辛萬苦。但它有它獨立的意義。大家知道,我們現在完全只依實修而不進行佛法理論的訓練,直接想要獲得成果,很難的。爲什麼在現代社會就難了呢?因爲我們沒有聞思的基礎,我們所接觸的學佛大環境太過雜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不是沒有修行的人,是沒有懂修行的人。懂修行的原理,又有實際修行理論支持,又有實際修行經驗,這樣的人我們找不到了。

  很多人說“我有實際的修行經驗,我可以指導你”,但是關于邪見的這幾個層次自己也理不清楚。在這種人面前我們去做學生,只能是疑惑上加疑惑,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就是這樣的,“取乎其中”肯定是“得乎其下”。實際上得乎其下的人最多了,這沒有辦法,這是客觀現實,因爲到了這個地方要講修行,我們就得實話實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