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 第十七講之:不要不服氣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七講之:不要不服氣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不要不服氣

  說到這,多說一句。我看到很多新消息,談到現在文字改革的問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問題。繁體字裏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而簡體字簡化了很多元素。有人提案,用十年時間恢複繁體字,等等。這些提倡是好心,但要知道,曆史的步伐,基本不是按我們能觀察出的道理,以既定的程序前進或後退。曆史的發展基本只是緣起的。

  我們的文字也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刻在龜板上記事、結繩記事,一直到後來出現篆書、隸書等各種文字、文體。從文字逐漸統一,到文字含載的信息量擴大,再到整合全人類的心理結構、引導人類向前進,這中間的過程異常複雜。但每個前因和後果之間,我們很難用一個實實在在的自生或他生的關系去確定,拿些事例分析我們就知道了。

  關于字體是繁好還是簡好,學過這一課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個心態:要懂得隨許,不要“不服氣”。這個“不服氣”是我們生活裏最大的障礙。無論文革,還是“五·四”、“六·四”,這個“不服氣”象個怨結一樣,在內心沒有得到疏放。爲什麼不服氣呢?因爲在不該觀察的地方,我們總有一個觀察的習慣。

   拿個簡單事例說,就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的變化。事實上,白話運動從唐朝就已開始了。單從佛門看,唐代已開始有各種祖師大德的傳記、語錄。比如,記錄唐代時祖師間問對的《五燈會元》。這是多麼博大精深的一部書!我們現在看,它是古文,但對當時祖師來說,那叫“古白話”。不僅在祖師問答間,想讓人們用最簡單的方式直接悟入佛心,六祖惠能大師,甚至用不立文字的說法,不論繁體、簡體,不用文字,也能有“道”!後來,從佛經故事和公案來說,就有很多經變的文字,唐代變文産生了。然後,中國西部有各種各樣對經典的說唱,還有唱道情這些方式,來流傳佛經故事,用最直白、最簡單的方式教人如何做人,一直到近現代。

  文字變革決不僅是“五·四”一時的事,也不是唐朝一代的事。曆史向前推動,有無數的人和因緣左右其發展,可以說,它幾乎不是一個人說到就能辦到的事,也不是一代人說到就能辦到的事。一直到現在,簡體字的形成,很多法令、文化知識的形成,或者說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的形成,其實都有大的因緣背景在背後推動,很難憑一己之力改變。我們可以有一點想法,但憑人的力量、能量在這些漫長曆史大潮中所能做的,幾乎就是隨許。“不服氣”就是不隨許。沒有辦法不服氣,因爲都得服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