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 第十七講之:止觀釋名

  《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七講之:止觀釋名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止觀釋名

  

  破完自生,我們要學的另一內容,就是上次課學過的一些實修基本知識。

  上次我們講了從聞思到思維觀察,到觀察修,到最後産生解悟,一直到登入初地、破叁重關等等這些修行理路。這些修行理路依據什麼來建立呢?我們所依據的,基本是修止和修觀的兩條基本路線。這兩條基本路線,上次的說明並不全面,只是我們修止和修觀時常用的一些經驗。關于止和觀,我們今天還要補充學習一些內容。

  早期漢傳佛教的禅偏重于止,唐以後偏重于觀。止、觀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呢?止的名字叫做“奢摩他”,觀的名字叫“毗缽舍那”。黑板這個表格,第一條是“釋名”,就是對名字作一個基本解釋。

  止(奢摩他)的部分是指的寂止。在我們心裏,寂止會是一些什麼樣的感受呢?寂止的感受:或者說氣住脈停,或者說念頭逐漸專一,——深層次的專一,還有淺層次的專一,——總之它與散亂相反,絕不是順著散亂去的。散亂分兩種:一種是向外的散亂,叫做“掉舉”;一種是向內的散亂,叫做“昏沈”或“沈默”。只要是清晰地一心專注,寂然不動,就一定是離開向內的沈默、昏沈,或者向外的散亂。清晰一心專注,而寂然不動,這就是“止”,就是“奢摩他”。單獨抽出來,大家可以記住“奢摩他”這個詞,將來會非常有用。只要是關于實修的佛教經論,乃至現在新翻譯的南傳佛教經論,都會把“止”翻譯成“奢摩他”。這是非常普遍應用的一個詞。

  “觀”稱爲“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從思維方面進行的觀察,一部分是實修中、定境中的智慧選擇。這個觀,實際就是我們上次所說的,修行中,從聞思,到觀察修,到最後的定解、解悟的過程,這些都屬于觀。上次也介紹了一些止的內容。毗缽舍那是對觀進行說明的。

  對中觀正見、中觀正理,爲什麼我們心靜、散亂心很少時理解就快,自我的感受和思維都容易契入對觀的理解上,而散亂時做不到呢?原因是止和觀有連帶關系,不是獨立的。

  若基礎的止做不到,進行觀有一些困難。太過分散亂,就會成爲我們正理思維的障礙。像這裏所說破四生的道理,即便人爲地思考這個道理,也還是要比較專注才能想清楚。太過分散亂,就是你爲什麼弄不懂中觀的原因。

  當然,觀也有助于止。上次所說的一些修行方法,如白骨觀、慈悲觀,其實都是止法,還不是真正的觀,只有“中觀”的“觀”才是真正的觀。前面所說的慈悲觀、數息觀、循身觀、四念處觀,這些都屬于止法,是修止的功夫,“心一境性”的功夫,都是爲了讓心能專注,讓心不過分散亂。

  心爲什麼需要對治呢?因爲它太散亂了,太偏執到一個角落裏去了,讓心擺不正,所以需要有這些對治。

  真正的觀只包括兩種:對人無我空性和法無我空性這兩個目標的直接觀察。對這兩個目標,首先,我們只能在聞和思的範圍內進行觀察;到後面,就能有一些能斷的能力進行觀察;再往後面,我們就能産生解悟或定解來進行觀察。所以,這個觀事實需要一些基礎,需要我們的心擺得比較正才容易上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