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八講之:蘊空觀伏慢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蘊空觀伏慢
治慢第六,蘊空觀。治七慢,析蘊等爲微塵,至無分,證人無我。
對治慢心的觀來源于對五蘊的分析。慢有七種,在《俱舍論》卷十九中,對我們心和心所的結構,都已列得非常清晰。
一,慢。慢是怎麼來的?“于劣,于等,如其次第,謂己爲勝,謂己爲等,令心高舉,總說爲慢。”
與不如自己和與自己同等的人相比較,發現自己已超過了下等,只要超過了下等,就産生我慢心,容易滿足;對與自己同等的,有沒有超過就不管了,反正這種我慢心就生起來了,這總稱爲“慢”。
二,過慢。“于等,于勝,如其次第,謂勝,謂等,總名過慢。”
與和自己同等的人、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認爲自己超過同等的人,又認爲,與比自己強的人一樣,這就稱爲“過慢”。
叁,慢過慢。“于勝,謂勝,名慢過慢。”
自居高位,認爲超過了上等人,就是我超過了所有人,這是“慢過慢”。
四,我慢。“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爲我慢。”
我慢是對五蘊生起“我”和“我所”的執著。我們本身對五蘊産生“我”的執著,這就已是一種我慢在形成。對修行人來說,對色身不能過分執著的原因就在這。原則上,“我”就是心,但心所依的完全是身體,這個身體不是真正獨立實有的身體,它實際就是對五蘊集聚的一個執著。對五蘊集聚的執著生起了,其實我執、我慢執就生起來了,這就是“我慢”。
五,增上慢。“于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自己沒有獲證的,認爲自己獲證了,判斷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這稱爲“增上慢”。
六,卑慢。“于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爲卑慢。”
卑慢就是比不過上者,但比中、下者還要強,而生慢心。寒山大師所寫的“他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再看身後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就屬這種。不管怎麼說,還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這是“卑慢”。
(與極優越、遠遠勝過自己的人相比,卻說自己只比人家差一點點,這稱爲“卑慢”。)
七,邪慢。“于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爲邪慢。”
沒有德而自認爲有德,以所行過失爲功德而生的慢心,叫做“邪慢”。尤其外道,邪慢的部分爲多數,因爲他根本就不知道所做的這些就是過失,反以這些爲功德,所以稱爲“邪慢”。
慢的種類雖多,滅這些慢的方法並不複雜。滅這些慢心的方法就是分析五蘊。六界指的就是“地、火、水、風、空、識”,把五蘊分析成爲“地、火、水、風、空、識”。你也不要一下子用人無我空性的方式就說:“它本來就是沒有的,怎麼是有呢?”暫時我們達不到,那就采取一個步驟,把四大列爲其中分析的一個中間臺階,就先分析這個色身,它最小的單位,堅硬的部分肯定是地大,暖性的部分肯定是火大,我們就采取這種方式來分析。這麼一種方式分析過了以後,就發現,一只手原來是由地、火、水、風等等的很多極爲微小的微塵組成的。
以前的課程,對微塵沒分析過。微塵一開始就是一個“塵”字,有時也分爲刹那。偏重于方位,偏重于處所來說的,叫做塵;偏重于時間、前世後世來說的,前一段時間、後一段時間的,稱爲“刹那”,所以佛經裏經常有“塵刹”。
《俱舍論》卷十二中說:“極微爲初。指節爲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謂七極微爲一微量。積微至七爲一金塵。積七金塵爲水塵量。水塵積至七爲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爲羊毛塵量。積羊毛塵七爲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爲隙遊塵量。隙塵七爲虮。七虮爲一虱。七虱爲穬麥。七麥爲指節。叁節爲一指。”
分析色,至最小,爲極微。七個極微爲一微塵,七個微塵爲一金塵,七個金塵爲一水塵……以此類推。
《楞嚴經》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稱呼,叫做“鄰虛塵”。“鄰虛塵”是什麼意思呢?你如果是說離空性最近、最擦邊的一個最小的微塵的單位,那就是“鄰虛塵”,它跟虛空已經差不多,差不多就是沒有,這麼樣的一種塵,這個單位已經是最小的了。
但到了中觀,還不服,學中觀的人都不承認有鄰虛塵,說鄰虛塵也無法保證它鄰虛,它不是鄰虛,它就是虛,沒有微塵可以存在。爲什麼?因爲如果有一個鄰虛塵在這,那我們可以采取一個方式來分析它:
中觀論師說:“這個鄰虛塵可不可以再分?”
他們肯定說:“不能再分了,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小的物質單位,就是因爲它,證明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物質,否則,我們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虛空組成的,就因爲它,所以這麼一種物質不可以再分。”
中觀論師說::“好,給你做個實驗。你相信全世界鄰虛塵不止有一個吧?”
他們說:“對,那肯定有很多很多的鄰虛塵。”
中觀論師說:“拿六個來,左面放一個,右面放一個,上面放一個,下面放一個,前面放一個,後面再放一個,六個方向夾住它。夾住它以後,幾個鄰虛塵的這幾大方向都有接觸點。接觸點是有的,你們承不承認?”
他們說:“承認。”
中觀論師說:“既然承認就好辦,既然承認了,上面有接觸點了,下面有接觸點,有左邊的、有右邊的接觸點,對吧?”
他們說:“對。”
中觀論師說:“既然有六個方向的接觸點,那麼這個鄰虛塵就被分成了六個方向。既然有方就一定能分,這就是方位的特性。方位的特性就是這樣的。既然有了前後那就把它剁成兩半吧,前面一半後面一半。前面一半和後面一半在接觸事物的時候,它們絕不可能同時接觸,肯定有個時間的早晚或者方位的前後。”
這樣一來,鄰虛塵還是無法立足,鄰虛塵也得破,破到什麼程度呢?破到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這個自體保不住了。
對五蘊的分析,也是按這個破鄰虛塵的方式,把我們身體的五蘊分析成爲微塵。凡屬于物質的部分,分析成爲微塵;凡屬心念的部分,善、惡、苦、樂這些心,都分析成爲無可再分的心理刹那。只要分析到了這個程度,我們整個的生命就被照亮了,人無我空性就得到了。
人無我空性用這種呆板的辦法也能得到。表面看來,這種呆板的辦法純粹就是學理分析,但事實上,可以直接讓我們破除對五蘊的執著,清理掉我慢心,直接獲得人無我空性的證悟。這是對治慢心的方便。
治疑散心第七,數息觀。專注氣息,十次;心隨氣進出;出時在鼻與足趾間,息爲八種微塵,與心同爲刹那;安住。
第七部分是數息觀,對治疑心。對治疑心的方便就是專注于數息觀。數息觀的修行也需要一些善巧,雖是對治的方法,但若使用得好,對治會非常行之有效,幫我們盡快地離開散亂、疑心,如果對治地不是很善巧,或經常轉換所緣,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