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九次課程總第十八講之:修“止、觀”的利益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4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修“止、觀”的利益
修止和修觀,我們的成果、利益是什麼呢?
修止這方面,我們第一個成果就是出現歡喜心。修止最容易得到的第一個成果就是歡喜心,不管程度是深還是淺,哪怕並不叫止,就是那麼試著去坐一下,首先得到的是歡喜心。
第二個成果是身體的安樂。就像好馬得到馴服,自己的身體就不會出現那種心、身錯位的地方——不會心裏想著“不能去逛街”,但身體已經走去了,這就不自在。
輕安是一個附帶的、自然的成果,我們曾講過得到輕安後的自我體驗。
斷掉了被動的生死之根。
這裏通達了一個叫做“如所有性”的般若智慧,還不是“盡所有智”,是如所有性的般若智慧就引發了,引發了這個智慧後,常常會有一些小小的、我們所羨慕的神通現象,這個是由止力可以直接引發的。但有個前提條件,般若智慧裏有一部分叫如所有性,能基本通得了。
若是沒有止而觀,決定得不到勝妙的觀法。所以,這個止的力量、止的修行,前面的一部分與外道、小乘都是共法。
以觀攝持,可截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斷除,基于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空性的正觀,否則我們的修行跟外道、二乘沒多少區別。稱得上果位的修行成果,基本都源于人無我空性和法無我空性。這一個觀的成果,就像所有的江湖終要入海,五度的所有功德最終能成佛,都由這個觀帶來,所以它極其重要。
我們所學的這門課叫什麼呢?叫“中觀”。人無我空性和法無我空性平等地、比較合適地進行修行,就叫做“中觀”、“中道觀”。不偏于此,也不偏于彼,都能兼顧修行,這叫“中觀”。
十二緣起的生滅門由無明帶來,寂滅門呢?就由這個觀帶來。
菩提叁因也由這種觀可以帶來,月稱論師最初所說的菩提叁因是我們需要去尋找、去修學的,菩提叁因由人無我空性和法無我空性的觀能夠得來。
最後得到解脫。得到解脫有六月說、七天說、有半月說,有很多說,大家試試就知道了。
下課!
回向:
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