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 第二十講之:有部說、根身實有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二十講之:有部說、根身實有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有部說、根身實有

   《大毗婆沙論》爲什麼要主張這個“有”呢?論中曾經說,只有主張“有”才能使修行産生結果,才能使修行産生成績,才能確立修行的可行性。爲什麼?因爲在“有”的狀況下,才能産生相應。只有實有的身體跟五種實有的根相應,才能有修行結果産生。

   我們曾學過,《大毗婆沙論》中列出五種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一旦與我們五蘊之身和心裏的念頭、想法發生相應,就會在我們的身心中産生實際推動力,讓我們走向涅槃果位。這種修行的可行性,它用“相應”來說明。

   這五種根原本在我們的身心中埋藏著。我們在學佛過程中,眼、耳、鼻、舌、身,都跟過去埋藏的根發生了相應。就像外面有人在敲門,裏面的五個人聽到了,雖然門關得很緊,不讓他們出去,但五個人在裏面鬧。只要有人在外面敲門,說“學佛是可以成佛的”,裏面的信根就在裏面鬧:“對啊,學佛可以成佛,我要出去!我要打破你這個門鎖!”就是這樣,外面一敲,裏面相應,內外就産生一種呼應的力量。這種呼應的力量就把人真正的力量調動起來了,把人生命中潛在的能量調動起來了,就向修行的成果推進了。

   《大毗婆沙論》這樣來確定,人修行可以獲得成果。

   如果六根和五蘊都是假的,這個修行的成果就産生不了,所以一定是實有的。

   人的身心中總共有二十二種根。《大毗婆沙論》說,不能多一根,不能少一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等,總共二十二根。

   若在信佛過程中,你的信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些,都向外突發出來了,相應就表現出來了。表現到身體的二十二種根中,就使你獲得暖位、輕安、歡喜心。這些都是在相應的過程中,讓本來的根向外滲透,使身心産生愉悅、興奮,乃至獲得輕安和果位。

   數論派說,有十一根,五個覺根(眼、耳、鼻、舌、身),五個業根和一個意根。《大毗婆沙論》中眼、耳、鼻、舌、身的說法和數論派的說法基本一樣。其實,但凡身體的名相,內外道基本是通用的。從勝論派、到數論派、再到佛教的根本說一切有部,二十二根的說法差異都不大。到這裏,《大毗婆沙論》的這些觀點就基本上發展到極致了。

   清辨論師認爲,毗婆沙師主張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實有,所以把他們的宗派定名爲“根本說一切有部”。“根本說”,就是佛說的。“一切有”,就是只要我們概念所及的,它都實有:過去實有存在于過去時中,它並不滅;未來實有存在于未來時中,它也不滅;現在實有存在于現在時中,它亦不滅。

  對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是用他生的方法來建立。這裏說,從因到緣、到果是十五種,完全用他生的方法來建立這十五種因、緣、果。所以它也同時得到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說因部”——任何事物它直接說你的因,全部是實有的。

   第四次結集後很長時間內,根本說一切有部代表著佛教的正統。

   《大毗婆沙論》認爲,二十二根是人的感覺知識的基本來源,不能多也不能少。這與數論派神我的說法不一樣。它認爲,這些是通過實有的方式相互傳遞信息,互相來了解世間,知識就是這樣來的。

   二十二種根中,命根主宰人的一切生命;還包括苦根、樂根、優根、喜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還有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這叁種根成爲進入涅槃的根源,是得到涅槃的無漏根。(未知當知根,就是說人在修行過程中,有一些是將來必定能了解到、得到的知識。)前面有漏的諸根,在發展過程中,因爲信、受的方式産生了相應,這個相應使人的五蘊來領受阿羅漢的果位,用五蘊的方式領受阿羅漢的果位的。

   他們非常重視現世,但也把過去和未來世肯定爲實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