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畝淨田農禅學

  一畝淨田農禅學

  文/陳秀卿 圖/周黃得榮

  花蓮縣政府推動不施農藥、不撒化學肥料、全方位食材、友善土地的「無毒農業」,每次辦理教育訓練講習活動或田間觀摩時,總是出現兩、叁位出家師父,安靜地做筆記,提問時顯得腼腆羞澀、謙和有禮,在一群農民團體中似乎顯得特別與衆不同,平時說話喜歡撕開大噪門的農民,與他們說話時即變得輕聲細語。他們是佛法山開山宗長聖輪法師的弟子,在花蓮瑞穗耕耘福田淨土,也是花蓮無毒農業的第一批生産示範戶,慈悲耕耘的方法、喜舍爲衆生的態度,爲大家學習的目標,其農場兼道場的「瑞穗有機生態教育農場」,成爲各界競相參觀造訪的場所。

  ◆ 聖輪法師與瑞穗有機農場

  繁花煙景的四月天,走進瑞穗有機生態農場,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芸香科植物的花香,夾雜些屬于大自然特有的氣息,深深吸幾口,再重重地吐出來,似乎已把胸口的晦悶徹底清除。放眼望去,桑堪已結實累累,各種蔬菜都展現其誘人的魅力,「穿花夾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整個農場勾勒出一派熱鬧活潑又不失和諧又安祥的氣氛。「瑞穗有機生態農場」,占地約九公頃,屬于聖輪法師所創設的「道場」之一,但此道場卻有別于一般道場的金碧輝煌。其寬廣簡單的建築,大門邊堆放的是農耕的器貝,還有有機液肥的儲存桶,看似標准的農家人,但待進門來,卻見牆壁上挂滿聖輪法師的墨寶,內容盡是農禅的智慧,以及教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讀好書、喝好茶、睡好眠」的六好生活禅學,農耕與修行,如行雲流水般地協調與自然。

  農場左側,安奉一座高六公尺的白石田園觀音,這是兩年前在中國大陸發現,初見這座觀音,聖輪法師即備覺親切,認爲是田園守護的化身。而此座觀音,手持蓮花,正是花蓮無毒清淨的象征,特別在福建請人以白石雕刻,運回安座在瑞穗有機農場田園間的綠地廣場,守護花蓮的這塊人間淨土。

  出生在臺東鄉下的聖輪法師說,小時候家裏種植菠蘿,以「巴拉松」農藥浸泡菠蘿消毒,那股濃烈的嗆味,至今仍心有余悸。聖輪法師說,化學肥料、農藥的濫用,荼毒了這塊清淨的土地,造成地力退化,農藥殘留的後遺症叢生,不只人類生病,也造成生態破壞,溪流中找不到魚,田野少了青蛙、蜻蜓、螢火蟲,許多童年的「玩伴」,似乎只有在生態書上回味,再加上許多信徒向佛陀要求賜予健康的生命,都令他感到心痛不已。

  ◆ 以農自養,以禅入道

  有鑒于此,聖輪法師廿幾年前開創佛法山,即以文教、慈善、農禅、實修爲四大志業,傳承唐朝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禅法門」,強調「以農自養,以禅入道」,教導弟子實行自然的農耕,有農有禅,于大自然中悟道及體證佛法,主張「淨化心靈,從吃開始」,回歸純樸,自在生活,因此在全臺各地創設有機生態教育農場,東部地區則是設于花蓮瑞穗鄉瑞北村,去年初響應花蓮縣政府推動無毒農業,成爲無毒農業示範生産戶,強力推廣無毒有機農業是一種慈悲功德的耕作方式。

  

  ◆ 爲蟲子念大悲咒

  從農耕中學禅修行,瑞穗有機農場出家師父在耕作過程中也和其它農民有所不同,總有特殊的驅蟲方式與特殊的經驗。瑞穗有機農場德慶法師說,出家人不殺生,對于作物上的蟲子只以驅趕的方式,有時蟲子實在是太多了,只好求救于佛力,通常持念四十九遍大悲咒,求大悲水,再以大悲水灑向作物,第二天,在蔬果作物上逗留的蟲子就大幅減少。

  ◆ 與植物對話

  德慶法師回憶,有一次,田間的絲瓜病得奄奄一息,看似很難存活,連大悲水也難奏效。德慶法師即跪在絲瓜的前面,相當懇切地對絲瓜說:「我們已無計可施了,請你自己要堅強地活下去,也祈求佛力加持你們。」沒想到,第二天,原已枯萎的絲瓜葉片居然挺立,再現生命力,令他感動不已。

  五、六人管理九公頃的農場,常常無法全園區面面俱到,偶爾有所忽略,但植物會設法告訴他們。德慶法師說,有一次,絲瓜的生命即將結束之際,居然在夢中告訴他,表示它即將死去,請他盡快采收絲瓜水,做最後的貢獻,待德慶法師到田間一看,絲瓜果然已走到生命盡頭。農場的出家師父們都堅信,植物有知覺、有靈性,應該經常與植物對話,他們一定都可以感受得到(「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對此也有許多科學實驗根據)。出家師父們對待植物如對待有情的衆生,而這些作物也常以甜美的果實、肥美多汁的蔬果予以回報。

  ◆ 遊客到田間體驗

  一般人印象中總認爲,出家人以出世居多,不願受紅塵俗世幹擾而與社會脫節,但瑞穗有機農場的出家師父們,除了自持修行外,也不忘照顧社會大衆,提供健康的食材、自然的環境及生活化的佛學與大衆分享。今年,花蓮縣政府于春節期中推出「無毒養生年」的農村生態休閑之旅,瑞穗有機農場即率先響應,整理其寮房供遊客住宿,並帶領遊客到田間體驗,參與的遊客幾乎都一致認爲:那是一場心靈淨化的特殊體驗。

  ◆ 臥虎藏龍

  聖輪法師的農禅法門,從身體力行農耕事務中修佛學禅,跟隨的弟子不乏來自各大學的科技人才、文人碩士,但每人都在修行中練就各自的農學專業,有人專精果樹栽培,有人對蔬菜特別有研究,也有人在廚藝上大展身手,料理色香味俱全的素食料理,也有人專研陶藝,農場內雖都是出家師父,但臥虎藏龍,個個都身懷特殊技術,而且都是經過五、六年在田間實際習作,通過種種考驗後才得以正式圓頂出家。

  ◆ 六好生活禅

  弟子們才華出衆,聖輪法師自身的文采常讓弟子們折服。聖輪法師民國七十年即創辦「聖德雜志」,贈閱全球華人地區,淨化人心,並認爲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即是生活,花蓮縣謝深山縣長推薦聖輪法師的新書「一畝淨田」生活禅道,就是生活的藝術及成佛的階梯,而聖輪法師多年前也論述「六好生活禅」,並編印成書,暢導「生活是學習,要耕耘;生活是意境,要感受;生活是播種,要把握‥…。」

  ◆ 一畝淨田

  2004年,花蓮縣政府推動無毒農業,聖輪法師認爲,花蓮縣長謝深山推動無毒土地政策真是一項重要的功德,也是令人感動的慈悲,因此立即加入成爲無毒農業生産示範戶,在加入無毒農業這兩年間,對于農禅有更深一層的心得,因此驅動他將廿年來的農禅心得彙集成冊,題名爲「一畝淨田」,在今年元旦第二屆農禅節時發表,希望藉此書帶動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創造一片清淨安詳的人間淨土。

  ◆ 農禅法門

  經常以老農自許的聖輪法師,推廣教育、休閑、健康、生態四合一的農禅法門,主張「休閑兼修行,養生兼利生」,實現淨化心靈、維護生態、慈悲愛護衆生、保護環境的理想,響應花蓮縣政府的無毒農業,在東部地區繼續爲開創人間淨土而努力。他也發願要終老在瑞穗,農場即道場,爲衆生耕心田,爲環境大地耕福田淨土。

  ﹝本文摘自205期東海岸雜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