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18· 出世與入世

  出世與入世

  

  有人總是問:「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呢?」諸位也許會很直率地回答說:「它既非出世,亦非入世;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工作!」這回答對不對呢?我想在回答之前,還是先把基本的定義厘清再說;否則連前提都弄不清楚,如何能有明確的結論呢?

  

  現先來定義:何謂「世」?世就是指現形變化的世間。然依佛法而言,一切世間變化,不出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因緣果報的原理。人生一切運作,從不能離開因緣果報的原理;即使學佛修行、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成佛度衆生,都離不開這個鐵則。于是對于「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我們可分四點討論:

  

  一、不出不入:從理論來講,本來就沒有出入的可能。既然一切都不出因緣果報的原則,那麼如何能「出」呢?而出既然不可能,那麼入更不可能;因爲所謂「入」,是指原本在外,再轉入內。因此說出說入,皆是無明戲論而已!

  

  二、有出有入:但從事相上說,學佛修行將有出也有入。(一)、出迷入悟:世間衆生本來就有很多迷惑、煩惱;而學佛是爲了出離世間的迷惑、煩惱,以求進入覺悟、解脫之境界。(二)、出情入理:世人的迷惑,主要爲被情所迷,而見不到諸法的理;故次當從情裏跳出來,以便公正、客觀地悟入至理中。(叁)、出染入淨:所謂染,依佛法而言,即指邪見與煩惱也。既然要學佛修行,當然是希望自己的邪見與煩惱,能愈來愈少;心中能愈來愈清淨,此是就個人而說的。如就整個世間而言,佛法常稱此世間爲「五濁惡世」,意指這世間有種種的汙染:如環境汙染、社會汙染、人心汙染等。我們希望大家都來修行;共將此娑婆國土,變成極樂世界。(四)、出凡入聖:現實的世間,總是多凡夫;即自己是凡夫,別人也是凡夫。我們希望透過修行的訓練,使自己和別人,都能從凡夫,先慢慢轉爲賢人,再進一步轉爲聖人。以上是從世間事相說的,因還有分別取舍,故稱爲有出有入。

  

  叁、先出後入:若從「行」位上講,是先出後入的。因爲所謂「出迷入悟」、「出情入理」,都是先有出才有入的。這也是說,學佛之初,必先將自己從習尚的世間觀念,從紛芸的人際關系中跳脫出來,才能冷靜客觀地去覺悟出諸法之理,也才能確認自己該走的方向。如此再回到人世間時,便不會再迷惑。學佛之所以被很多人認定爲出世的,乃爲它必須經過出世的曆程。然此之出世,是出凡俗之世、出無明之世,而非出因果之世。

  

  四、即出即入:這是從「果」位上講的;當我們以這套系統修行到最後,便將成就此「即出即入」之境界。何謂「出」?蓋一切世間的境相,乃從分別心而有;而修行到最後,無功用心現前,則居一切時、在一切處,皆是無所用心,故稱爲「出世」。然爲何又是「入」呢?因爲心雖已寂靜涅槃,可是身卻還在人間,一樣要吃飯、睡覺。甚至隨緣在人間,作弘法度化的事業。

  

  佛法常說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解脫煩惱,出叁界去;然出叁界後,又到那裏去了呢?是否到第四界去?其實非在叁界之外,別有第四界。所謂「出叁界」,是已無叁界中的煩惱罣礙,而非別有第四界可去。禅宗常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寂而言,曰出世,然就照而言,則稱入世。或曰:「真空妙有。」就真空而言,曰出世;就妙有而言,曰入世。這是我們修行的最後目標:即心物、出入之大統一。

  

  此「即出即入」,如對照于最初之「不出不入」;則爲理上本來是不出不入,故證上才能成就即出即入之果位。然還必得經過「有出有入」、「先出後入」的修證過程。如果我們對以上的架構,已有清楚的了解;則不管說佛法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我們都能了無余惑。否則說出世,就不知道該出到那裏去?于是或出到魔道去了,或出到神經病裏去了!說入世,亦不知當有「先出再入」的程序,于是一味地強調入世,則只變成戀世與媚世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