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與無住
引言
我最近出版一本新書,名曰《十住芳草》。于是就有人問:「不是十『步』芳草嗎?怎麼會是十『住』芳草?」我說:「這是引用《華嚴經》所謂的五十叁行位──十信、十住、十行,到十地等,主要是引用十住位的意思!」接著他又問:「《金剛經》上不是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壇經》上也說『無相、無念、無住』,那我們修行到底是應住?還是不應住?」當時因時間短促,故我僅回答一句:「住于無住之理。」對方大概程度不錯,聽了就很高興,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可能聽了這句就很高興,所以今天藉這個因緣,把「住」與「不住」的法門再詳細說清楚:
煩惱的根源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人的煩惱是源自于「住」?還是「不住」?其實都不是!人的煩惱是因于「住」與「不住」間起矛盾而有的。譬如今天我喜歡上一個人,這時就是「住」,我的心被他粘住了。但是他卻不喜歡我,不給我「住」。于是在住與不住間,就有了煩惱。反過來說,我雖不喜歡別人,而別人卻很喜歡我,于是也糾纏不清。又如我國有句話:「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魚與熊掌,我都喜歡,都很想「住」。可是又不能全部擁有,必須舍掉其中之一。舍掉那一個呢?好象都舍不得。心想全住,而現實又不能全住。甚至有時我都不要,而現實卻不能不要!譬如:你不想上班,看到老板就不舒服,工作又煩重。但是你又不准備餓肚子,不想讓小孩、老婆流浪街頭。所以即使都不想要,可是你必須接受,必須妥協。因此,人的煩惱主要是在「住」跟「不住」之間産生矛盾。
再如佛法所謂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其實這些本質上也是「住」與「不住」間的矛盾。譬如說「老」,年紀大了就會老,這是事實。但很多人不願意老,希望青春永駐,由年輕而衰老這是「無住」;但卻希望青春永遠常「住」。至于「病」、「死」等亦然,人到了壽命終了時,若能坦然接受,就沒煩惱了。可是通常人們都不願接受,所以苦也。
解脫之道
人的煩惱既然是源自于住與不住之間的矛盾,因此,解脫之道,不外乎:一、單純地住。二、單純地不住。叁、超越住與不住之間的矛盾。
以上「住」與「不住」的關系,我們換另一個方式來處理,可能就更容易了解。首先我們把「住」再細分爲「能住」與「所住」。「能住」,是指我的心。要將我的心安住在一個對象上,那個對象即爲「所住」。故以數學來講,如「能住」與「所住」都是「正」的話,「正、正」得「正」。如「能住」與「所住」當中,一「正」一「負」,結果是「正、負」得「負」。而如果兩個都是「負」,「負、負」得「正」,那也沒有煩惱。因此,煩惱是正負得負也。而解脫是單純地「住」(正正得正);或單純地「不住」(負負得正也)。
一、單純地住
現在我們首先從單純地「住」講起:
(一)生而有志
先說世間法,世間中強調,人要有志向,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叁心二意、朝秦暮楚。一個人如沒有志向,或他的興趣意願經常在變,則會製造出很多無謂的煩惱。沒有志、沒有願,就像水中的浮萍一樣,隨著風、雨、浪花,到處漂泊。故要有志願,才能把我們的心安住下來。
(二)天天有事
有些人不一定有什麼大志,但至少每天要有事情可做。有事做,雖然忙、累,但總比沒事做好得多。有的人沒事做就崩潰了,好象整個生命都脫線了!更多人不只每天要有事情做,而且要把事情排得滿滿的,惟恐出了空檔就脫線了。人雖也怕忙,但其實更怕閑。所以很多人,不得不無事找事忙!
(叁)心有著落
就像打坐也是一樣,有人說打坐就是坐在那裏什麼都不要想!其實不然,如只叫你什麼都不想,結果不是昏沈便是散亂。所以打坐一定要有個「住」的方法,不管是數息或念佛、持咒均行。總之,一定要有事做,要讓心有個安住的地方。否則就像皮球一樣,最初東蹦西跳,滾過來、滾過去,過一段時間後累了,就昏沈了。所以要讓我們當下的念頭,均有所安住。
以上先從粗而細講「心」與「住」的關系。接著,我們再講「住」的層次。這也可分叁個層次來說:
住的層次
第一、住于相:住于一個單純的「相」裏,譬如打坐時,單純地聽聲音,聽外面的風聲、雨聲、鍾聲、馬達聲。或專心地看一個對象、一棵樹、一朵花。或像數息法,把注意力專放在呼吸上。如念佛法門則專注于佛號。甚至有的人用觀想,觀想一個月亮、一尊佛像,或某一類境相。以上的方法都是把心安住在一個很單純的「相」上。
就「住」于相的法門而言,雖都是輕易而有效的方法。可是卻也有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不夠實際。譬如聽雨聲,試問一年到頭有幾天下雨,若不下雨時,就沒得聽了,那又該怎麼辦?或數息法,現在你可以坐在這裏專心數息,可是你卻不可能每分每秒都盤坐數息,你還得吃飯、睡覺、辦事!請問誰能一面開車一面數息?不可能的!人生既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辦,就不可能只把心單純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所以「住于相」的法門雖很容易入手,可是修久了,或不容易提升,或易與生活脫節,所以不究竟。
第二、住于事:事情有大有小,但都有它變化的過程。譬如農夫種菜,從翻土、撒種,到長大、收成。過程是連續的,有它一定的次序,故不同于前面只單純地念佛或數息。或建築師負責蓋房子,從看地、整地到設計、發包,過程相當複雜。事情中小的可能幾分鍾就做完了,而大的可能二十年、叁十年還在進行。前面所說,人生要有志,這志主要是從興趣發展到事業。故其涵蓋的時間比較長,涵蓋的空間也比較廣。所以「住于事」,就比「住于相」好多了。但因爲它還只是一類事而已,故還是有限的。
第叁、住于理:住于一類道理。世間萬物,不管是一個生命、一粒細胞,甚至整個宇宙,都在變化中。且變化中仍有它不變的理則在,或曰物理、生理、心理、倫理……。故如能悟出它的理,就可在變化的現象中,尋得安心住處。
入門方便
以一般衆生都是有心人,所以「住」的法門對一般人來講是最相應的。因此,佛法的修行,還是以「住」爲入門方便。就如信、解、行、證,一開始先有信,信其實就是「住」。住于我們對叁寶的信願中。
又佛法中的安心法門,也多是由「住」入手。如修定法門多屬于「住于相」,數息是住于息的相,而念佛是住于佛的相。其次是「住于事」,發心住于修行的事,住于自度度人的事。這當然不是幾分鍾、幾個月就可以做得了的,甚至不是一輩子、二輩子可完成的。人生首要有志,故佛法的初門也從志起。故信心、立志、發願,共成爲安心的初門。叁是住于理,什麼理?就是因果之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肯定因果,而安身立命。因衆生都執著「有」,故住與衆生的習性最相應,但這跟諸法實相卻不相應。
二、無住實相
我常問別人一個問題:佛法既講諸行無常,那我們還打坐修定是什麼意思?無常就是指世間都在變化,不只外境在變,連內心也都在變。既然一切都在變,如何能定?又叁法印中有「諸法無我」,故不只找不到一個地方可讓我們安心,甚至連這個要安的心,也都是不實在的。既「能住」是無我的,而「所住」又是無常的。那怎麼能讓我們的心住于定呢?
所以真正的佛法必曰「無住」。故一切講「住」的,都是方便法。因爲衆生都著「有」,心若沒處安,他就亂了,所以必先找個東西讓他安,即使這東西是假的,也將有用。就如一個人心裏狐疑不定時,甚至抽簽問蔔,都能讓他的心暫時安定一下,可是這不算真智慧,頂多救急一時而已,真正的究竟要從無住著手。
不安而安
從無住法門來講,安心究竟要安在什麼地方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安就是和諧。故要從接受你的當下、接受事情本來的樣子,而使心境和諧。所以,安心就是不刻意去造作取舍,愈要把心安在一種境界,反而愈不能安,因爲諸行無常嘛!它一直在變動,你卻叫它不變,這反而是煩惱的根本。譬如「老」,我們都知道人會老,也會死,可是沒有人甘願這麼快老、這麼快死,所以才有煩惱。如果我能接受它,隨順它,反而沒事。所以不去安它,反而是真正的安心法門。以無住,才能真正的安住。
從住到不住
衆生的心既然都是著「有」,所以要從「住」入門。而無住又才是究竟的,那麼,如何能從「住」跳到「無住」?會不會從定發慧,「住」一段時間後,突然變成「不住」了?不可能!要從「住」轉到「不住」的關鍵──乃是「住于無住之理」。如果我們所覺悟到的理,可以涵盡一切變化的現象,那我們的心便可安住在這個理中,這個理是什麼?其實就是緣起的理。
緣起之理
今天各位到這裏來打坐、來聽開示,請問是誰叫你來的?大部分的人都會認定是自己要來的,其實不然!事實上是「緣」促成了你要來的決定:你的個性、學佛因緣及同參道友的介紹等,共同促成來的現實,這就是緣起法。以因緣不斷地在變化之中,沒有人能夠主掌,故一切都是無住的。若能了解這個理,我們才好安于無住的實相裏。所以要從理的深入透徹中,去轉化「住」的習性。
我過去曾寫過一首偈子:
情疏情切情迷離,夢起夢落夢依稀;
緣聚緣散緣如是,任風任雨任白雲。
「情疏情切情迷離」:人活在世間,常于愛恨、貪瞋、卑慢中鑽來鑽去,有時很喜歡,以至想占有,有些夠討厭,急著去擺脫。疏是疏忽、遠離。切是貼切、親愛。不管是疏還是切!它都在不斷地幻化中,變到最…
《禅林風雨 9· 住與無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