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11· 輕松與放逸

  輕松與放逸

  

  輕松與放逸,這兩個詞一般人看起來好象都差不多,就是放松、無所是事的樣子。但嚴格說,它們的意境跟作用卻有很大的差別,簡單講:一個是提升,一個是墮落。至于那一個是提升?那一個是墮落?馬上就知道了!

  

  任牛撒野

  

  現在先看「放逸」。從國字來看,這個「逸」字很有意思:它是一只免子,再加上一個「辵」邊,就是跑掉的一意思。放任地讓那只免子跑掉了,便叫放逸。如《孟子》也曾說過:人有雞犬放,就知把它抓回來;但如果是心跑掉了,就不知道要把它抓回來。在《遺教經》上也有類似的譬喻:如牧牛人,要把繩子抓得很緊,甚至要把鞭子常握在手裏,因爲這只牛太撒野了,常會跑出去偷吃人家的菜或踐踏別人的苗圃。因此,如一個人迷迷糊糊的就讓牛跑出去撒野,這便是放逸。

  

  因循墮落

  

  至此大家都知道那只兔子是譬喻我們的心。放逸就是隨著我們的習性或業障而去攀緣造作。一般人所謂的個性,以佛法來看只是在生生世世輪回中養成的痼癖而已!至于心理學家所稱的本能,其實也只是比較普遍的習性,用佛法來講就是共業。人有人的共業、鬼有鬼的共業。在共業當中,我們覺得每個人都同是個樣子,故以爲它就是本能,其實不是。以共業是可以改變的,而本能就不能改變矣!現各位已知道,那個是提升?那個是墮落?至少放逸是墮落的!如一個人只是經常的放逸,最後必跟禽獸差不多,因爲所有的禽獸都只順著習性或業障去反應,它們不用理智判斷,甚至沒有生命的目標用以提升自己。在這世界上我們經常可看到幾種放逸的典型:

  

  食色性也

  

  第一是感官,這最明顯的就是「食色性也」,現在臺灣叁步一閣、五步一廳,處處有餐飲;有的小吃、有的大喝,我常懷疑有這麼多顧客嗎?但聽說都很賺錢,這不表示臺灣現在好吃、好喝的人愈來愈多嗎?也有些人若放假在家沒事幹,就拚命開冰箱,找東西吃。因爲在家裏既不看書也不打坐,以心無所寄,就順著習性去放逸。而等吃多了,再來減肥,我看報紙到處都是減肥的廣告,這豈不太顛倒了嗎?

  

  音樂披靡

  

  放逸其次是音樂。我也覺得現在到處有音樂,收音機中大概有一半是參雜音樂的節目,電視中歌唱亦不少!甚至很多人在做家務事時也放音樂。爲什麼呢?以他覺得家事很繁瑣,每天地板擦來擦去沒有成就感,故希望把注意力轉開──雖身在擦地,但心裏最好不要想到我在擦地,于是便以音樂來麻醉。影響所及工廠也放音樂,甚至有些人作設計工作時,還在放音樂。如以禅的觀點來看,音樂當然是動的,不只音符在動,更且妄想情緒也跟著飄浮。所以在音樂當下,我們好象可以比較寬松一點,但事實上反而不能專心──事倍功半也。禅常強調:作任何事,都要安心、專心地去作。但很多人掃地的時候,甯可不知道掃把在那裏,所以亂揮,揮得滿天灰塵。我們皆以爲那些事情太簡單了,故可以不用心去做,甚至唯恐發覺自己在作雜務事而起厭煩。然事實剛好相反,正因爲我們不能安心、不能專心,所以才起厭煩。一個人能否安心、專心地去作一件事,從他的眼神動作就可以看得出來,手到、心到,動作穩定、細膩、落實。在專心做一件事的當下,我們就沒有煩惱。而現代人卻都討厭工作,上班是無可奈何的,做家務事也是無可奈何的,大家都覺得工作是個負擔,所以用音樂來逃避。這雖也是放逸的典型,但大部份人都不覺得。

  

  慵懶閑散

  

  第叁是懶散,許多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懶懶散散的什麼事情也不做,什麼目標也沒有,這樣過一天混一天,才真是放逸。因爲不管從世間法,還是從佛法來說,人活著就要用心,只有證得阿羅漢境界,已無心可用了,才可以不用心(至于怎麼用,用在那裏?那是另一個問題,但至少要用心)。懶懶散散只是讓我們的習氣像雪球,滾了又滾而沒辦法消除。

  

  情緒波瀾

  

  第四是情緒,人活著都會有情緒。但一個理性的人,尤其是學佛修行的人,要能以理智來化解情緒。譬如碰到一件事情不高興了,我們當去探究不高興的原因:一定是心理上有一些管道沒有疏通好,所以才會産生情緒。因此,對于情緒既不是去壓抑它,更不是去放縱它,而是要從追根溯源中予以化解。故如在情境當下,只順著情緒去發泄,便是放逸。這很明顯的就是現代人常整天講話,或整天有話要說,就如《論語.衛靈公篇》所說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心裏有很多苦水要吐,很多垃圾要倒,講話不是爲了講給別人聽,不是爲了彼此溝通,而只是單向地發泄,只要找到人就好,不管對方聽不聽,就是一吐爲快。若隨我們的妄心去發泄情緒,便都是放逸。

  

  妄想紛飛

  

  第五稱爲妄想,很多人喜歡作白日夢,整天在那裏編小說,想很多浪漫的情節。也有人不是想浪漫的事,而是在過去一些悔恨交加的波瀾中翻湧,這些妄想若一直在那邊攪擾不清,也都是放逸而已。

  

  工商的失調

  

  現在被稱爲工商時代,而工商時代基本上是比較緊張,甚至是偏向于壓抑。故一般人在這種環境一段時間後,就會産生反動心理,緊張需要松弛,壓抑需要發泄,刻板需要調劑。我偶而也看電視,卻覺得那些節目無聊透頂,都在那邊打鬧、逗笑,然若鬧得愈厲害就愈紅,爲什麼呢?以這個世界太單調無聊了,所以需要這種人來調劑。

  

  科技的矛盾

  

  我看過一本書名爲《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講到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仍存有科技跟感官的矛盾。在工廠或公司裏都是用理性的科學方法來生産、管理,可是因爲太理性了,所以很多人受不了理性所産生的緊張、壓抑、刻板,于是一反動,便形成感官的泛濫。所以在高科技的文明下,卻助成了墮落的感官世界。現在之所以會有吸毒的問題,也只是在這共業下所形成的一種波瀾而己,如果這根本的矛盾不能消除,則反毒也只是今天把這個洞補一補,而明天又裂出另一個大洞來。如以工商社會將造成緊張、壓抑、刻板……故用逗笑、麻醉的方式,好象是有平衡的作用,但這只是舍本逐末而已。因爲根本之道,是我們不該緊張,而非緊張之後,再去求取平衡。所以下面我們要講的是輕松。

  

  輕松的條件

  

  放逸是放任感官去從事,放任情緒去發泄,而輕松卻剛好相反,我們簡單以開車爲例:一個人若剛拿到駕照,便叫他開車上路,則他一定會緊張的,因爲技術還不夠純熟;或今天要走的山路,是我們完全不熟悉的路徑。因此,除非一方面路況非常清楚,這條路已經跑過叁十趟、五十趟,白天晚上各種變化都了若指掌;二方面技術又很純熟。那開起車來,就能得心應手輕松自在了。同樣以球賽爲例,如自己的球隊技術非常好,對跟我們交手的另一個隊伍也很了解,有十拿九穩的勝算。在這種條件下,我們當可用輕松的態度來看待它。

  

  得失心小

  

  所以,輕松是有條件的:狀況的明了與技術的純熟。並且兩者都必經不斷的努力,才能慢慢成就的。不是懶散、放逸就能成就的。很多人都把放逸當輕松,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如開車技術不好,就「輕松」上路,那後果大家都很明白!當然輕松還有一個根本條件,那就是得失心小。得失心小,是最內在的條件,而狀況的暸解跟技術的純熟,是較外在的條件,必內外和合才成就真正的輕松。然以路況的明了、技術的純熟,比較偏向于世間法,故在此不作更詳盡的分析。以下主要講的,是如何使得失心變小。

  

  少欲知足

  

  第一、要除我愛、我慢,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貪悭成性的人,便不可能放輕松。人大部份的緊張都是爲自己。然如果是爲別人,或爲了公司、國家,那會不會緊張呢?我想應是慎重而非緊張。

  

  不急成果

  

  第二、佛法常說要重因不要重果,會緊張的人都因太擔心後果會變得對我不利。但一個修行人應該重視的是,當用什麼因去努力。我們應很明智、慎重的去抉擇所用的方法;如發現這方法不是最好的,那再慢慢地去改進它吧!這抉擇最好的方法,是理性的思惟,而緊張根本就是情緒的泛濫。

  

  合作互惠

  

  第叁、要以合作的態度取代競爭的態度,西方社會基本上是以個人主義爲出發的,而個人主義如再加上自私自利一定變成競爭,甚至是惡性競爭。所以在這種社會下,人必然過得緊張焦慮。然如大家都用合作的心態,即每個人就自己能力所及,爲這個社會服務貢獻;以我只有這分能力,故只能做這樣的貢獻,這就沒什麼好緊張的。而能力不足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充實自己,而非很緊張地怕被別人打倒、怕失去生存的空間。

  

  發長遠心

  

  最後,任何一件事在短時間內可能有順有逆,但一個人若把他的目標定得遠、定得寬,則一時間的順逆便未必會影響到整個大局。而很多人往往就會被一時的逆境而毀掉自己的信心,毀掉自己的毅力。用一時的順逆來測試生命的價值,就會使自己變得很緊張。就長時間來看,只要不斷地努力,那一定是愈來愈進步的。所以能把眼光放遠,也可以減少無謂的緊張。

  

  中道不偏

  

  這也就說,真正的輕松是中道法門:一方面能在內在裏盡可能把得失心削得最小;二方面又要在技術、資訊上做更多的准備。佛法常講說要「放下」,放下是減少得失心沒錯,但不是放下了,就不需要去暸解路況、去管技術的進步。我覺得很多人對佛法的觀念常厘辨不清楚,所以造成很多無謂的困擾。

  

  輕松其實還是很積極的態度,而非消極無爲也。剛才說到不管是凡夫還是修行人,人生都是要用心、要有目標的。但如以輕松的態度,則目標便不會成爲我們的負擔,雖努力用心,但不急切于求成果。這既是世間的要道,也是修行的原則。

  

  如意圓滿

  

  人都因不會調心,所以才把自己弄得很緊張,而等緊張之後再去放逸平衡。然一個真會用功的人,甚至真會生活的人,根本不應該造成自己的緊怅,然後再去放逸。而現在的社會卻是顛倒。因此,很多人覺得「啊!你們修行人何苦呢?你們既不能看電影、聽音樂!又不能做很多賞心娛樂的事!」我說:「你們才苦哩!你們爲什麼要娛樂呢?那是因爲你們太苦了,所以才需要調整。這就像一個生病的人說:『你們好可憐,我有這麼多藥可以吃,你們爲什麼不吃藥呢?』」

  

  要讓自己不生病,就要好好調理我們的觀念心態,使我們雖在爲個人生活的目標或修行的目標而努力時,又不會造成緊張壓抑。在輕松的心態下,用心努力,使漸趨于圓滿。既不可急求圓滿而變成負擔;也不可放逸,而不求圓滿。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講于龍善寺禅一

  

  

《天心明月 11· 輕松與放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