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葦過江 修行篇 放下——學佛參禅的不二途徑

  放下——學佛參禅的不二途徑

  

  一、佛學與學佛的根本意趣

  

  1. 表象上的歧異

  

  一般人初接觸到佛學,一看大正藏、卍續藏、高麗藏‥‥洋洋灑灑,浩浩蕩蕩;再看看內容,什麼天臺、華嚴、唯識、叁論、禅、淨、律、密。名相繁瑣如過江之鲫,宗門森嚴如衆嶽之巅,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若是我們投注此一輩子的生命鑽研進去,恐怕也只能汲出大海中的一瓢水,所知所得,真是微乎其微,佛學太難了吧!

  

  然而我們再看看學佛,在世尊正法時代,有很多外道,他們原來是根本不信佛,不學佛的。可是往往經佛陀叁言兩語的指點,立刻開悟,甚至當時證得小乘的極果———阿羅漢道。也有像愚路尊者,那種叁個月背誦不出一個偈子的大笨蛋,在佛陀的教化下,也能很快開悟證果。又如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原也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樵夫而已,不知佛、不聞法,可是照樣成爲光大佛庭的一代龍象。

  

  2. 譬喻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不免納悶,佛學和學佛間似乎有些歧異,不懂佛學的修行者也能開悟證果的,而一生窮研佛學的論師未必能明心見性。佛學與學佛這到底是什麼回事

  這兩者之間,又是何等關系?以下我先舉幾個譬喻,然後再作說明:

  

  濁水喻

  

  

  

  假使一杯水髒了,杯內涵容了太多的細菌、淤泥、雜質,而我們期待這杯水能很快地變成究竟的清淨純潔,我想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將杯中的汙水完全倒出來,然後再注入清淨的新水。

  

  朽宅喻

  

  

  

  又如一間房子已非常腐朽了,屋頂上雨漏不止,地板間泥濘不堪,而我們也是期待將它改建成一棟更堅固更莊嚴的大廈,我想最簡捷穩當的辦法,便是將舊宅連根拆除,然後重新打好地基,架上鋼筋水泥。

  

  膿瘡喻

  

  

  

  其次,又如一個人不幸害了疔瘡,發膿作痛。那麼想恢複健康最根本解決之道,便是將此疔瘡用針劃開,將那些膿血擠出後,再洗淨傷口,然後敷藥包紮。同理,若是有人病了,他便應該去找個醫師,診病服藥,甚至開刀。

  

  3. 放下身心

  

  

  

  但爲一切衆生身心都是苦———生苦、病苦、老死苦;都是病———無明病、業障病、煩惱病。都是毒———貪毒、瞋毒、癡毒,這些病苦毒即如杯中的淤泥細菌,舊宅中的朽木瀾土;創傷中的疔瘡膿血。如我們希望解脫身心,得到涅槃寂靜之樂,得到杯中滿盈的清水,得到地表堂皇的殿宇,得到身體的健康與和悅。當然就是要先倒出杯中的汙水,拆下舊宅中的朽木,擠出創口中的膿血。

  

  既然我們的身心,都是苦,都是病,都是毒,要解脫當然要放下此身心。然而要一般的衆生直接放下身心,這卻不容易。因爲衆生從無始以來,就一向執此身心爲我,現在要他們一旦放下,有些人不信,他們認爲現存的身心世界已經夠美好了。有些人不敢———這個身心世界雖有種種痛苦和缺陷,可是畢竟是他們生命曆程中最熟悉的伴侶,一旦將它放下,未來又不知是何等境地。這就好象:

  

  有些人雖可隱隱感受到自己身心有些苦痛病毒,可是諱疾忌醫,他們明明知道,卻又不願直下承擔,只要病痛還可忍受,他們決不願屈就,去找醫生診斷的。

  

  也有些人明明身心受著病毒,可是卻根本不認爲自己是病人,像夢中時不知自己在作夢、像喝醉的人不承認自己已醉了,像瘋子以爲自己比別人還正常,像蛆一般安于汙濁臭穢的糞境中而自得其樂,從不矯首糞坑外的世界是多麼開闊,多麼缤紛,多麼芬芳。

  

  也有些衆生已經承認自己有病,而且迫切殷勤地希望很快的解脫此病苦,可是他們不信任任何一位醫師,所以也就不能接受醫師的診斷和治療,結果一樣,病苦依然,煩惱相續。

  

  也有些衆生不但自知有病,更且主動地去看醫生,可是他們怕吃藥,良藥苦口;怕開刀,生死不知。所以他們甯可吃些止痛藥、鎮靜劑,苟延殘喘,得過且過。

  

  4. 大小乘中的方便說法

  

  

  

  佛爲了度化這些衆生,于是爲開種種方便。首先對于那些不承認自己有病的人,若是他們執著身體,于是佛說觀身不淨;若是他們執著心識,于是佛說觀心無常;他們若是執著世間是常是樂,于是佛爲說諸行無常,諸受是苦;他們若是執著世間有我、諸法是實,于是佛爲說諸法無我,衆緣皆空。衆生貪悭,佛說布施;衆生瞋恚,佛說慈悲;衆生愚癡,佛說緣起。衆生執著外境,佛說萬法唯識;衆生妄心散亂攀緣,佛說真心不生不滅。此一切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唯識及真常的教法,其始終一貫的目的,便是要衆生放下病毒的身心,放下染濁的世樂,而趣向涅槃寂靜的大道。

  

  其次對那些自知有病,但卻不能信服醫師的患者,于是佛爲說自己在因地種種發心,累累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無一不是爲了成就衆生。以及現今得成佛果,智慧無邊,功德圓滿,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用以長養衆生的信根,而期待他們慢慢成長出修行的道果。

  

  其次,對那些能接受醫師診斷,但是怕吃藥、怕開刀的患者;于是佛爲說菩薩種種不可思議智慧福德,不可思議神通妙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用以激勵衆生的道心,堅固衆生的道行。

  

  5. 結論

  

  

  

  以上種種言說,種種方便,無一不是爲了安撫衆生,爲了開示衆生,爲了激勵衆生,放下彼染濁病毒的身心和世樂,而趣向涅槃解脫之彼岸。因此對一個善根深厚的學佛者,他能因佛陀的叁言兩語,即能頓時用藥,頓時倒出那杯中染濁病毒的汙水,頓時放下彼無明煩惱的身心,則以上種種言說方便,都是多余。

  

  因此在釋迦時代,一個從不信佛,從不聞法的人,能頓時證得阿羅漢果,這倒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神奇,同樣對于在末法時代,那些終生研經析論的佛教學者,不能見性,不得解脫自在,也是平常得很。這就好比一個不懂生理、病理、藥理的患者,只要他肯接受診斷,安心用藥,一樣可以得到健康解脫的境地。而另一個精通醫藥診斷的佛教論師,卻反而不知用藥———放下身心執著,所以依然無明覆蔽,煩惱相續。從以上論述、學佛或參禅的不二道徑便是放下此假身及妄心。

  

  二、放下後的世界

  

  

  

  1. 疑問

  

  

  

  放下!放下!放下後又是何等世界?心放下,是否同于草木土石般地無知無覺呢?身放下,是否同于虛空大氣般地無質無能呢

  放下身心與死亡、無記又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乘起信論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我們知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仍是現身說法,普度衆生。而曆代祖師,在明心見性後,也是以種種言說、方便、善巧,來弘法度生。故放下身心,不但不成爲頑石枯木般地昏昧不靈,反而更成就其大智慧、大慈悲、大方便、大精進,何以故?

  

  2. 保障的雙重意義

  

  

  

  中國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保障,「保」當然是保護。「障」呢

  障礙也。既保又障,多保多障,故曰保障。一個母親若是過份地溺愛子女,事事物物都爲他設想安排,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天大的事,有父母撐著,表面看來,那子女很幸福、很安全,可是實際上他喪失了獨立自主和稱機應變的能力。永遠地,他只能像嬰兒般地蜷伏在父母腳邊,而不能跨出家門一步。又如一個人,貪生怕死,什麼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地方,他都畏懼不敢前去探個究竟。日日夜夜,像囚犯一般被幽禁于無形的監牢之中,也許他很安全,然而這個安全又有什麼意義呢

  

  

  衆生無始來的無明我執亦是如此,執此假身爲我,故拚命保護此色身,怕它冷、怕它熱、怕它過飽、怕它捱餓、怕它跌倒、怕它受傷。像那可憐的父母拚命保護自己的兒女,把自己忙得神魂顛倒,然而兒女卻也只是萎弱渾噩而已。衆生執此妄心爲我,拚命保護此妄心,怕它憂、怕它愁、怕受謗毀、怕受嫉妒、怕它迷失、怕它受損,于是像囚犯一般,他將自己關閉于永不見天日的地牢中。作繭自縛,良可歎也!

  

  老子有言:「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又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又有:「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保必有障,有執著、貪染,則必煩惱、系縛、生死。無保才無障,放下、隨緣、則自在、解脫、涅槃也。

  

  3. 放下得全體

  

  

  

  放下身心如蠶破繭而出,光明、廣闊、缤紛、燦爛的世界立刻映現在眼前,智慧、神通、慈悲、方便、功德圓滿。以下圖示:

  

  

  

  

  第一圖示中,一般人最直覺能感受到的便是此世物的存在:世物就時而言,亘延千古;就空而言,包涵萬物。故範圍至大而居最外層。世物之中,有我此色身:此身就時而言,長不過百歲;就空而言,高不出七尺。範圍已小矣,故居次層。色身之中,有五官用以觸受五塵,于是意生焉,故妄心又居更次層。真心爲假身及妄心之所覆蔽,更爲幽隱而不現,故居最內層。第一圖示中,爲一般凡夫所感受到的身心世界。

  

  第二圖示中,世物雖五彩缤紛,然而需靠我們五官去覺知。五官本附屬于色身,故以作用言,世物居最內層。假身次之,假身之五官雖能察知萬物,而作用時間只是剎那的現在,積而言之,也不過百年;作用空間不出幾裏方圓,積而成之,平生所見,亦極有限。而妄心能一念之中,分別叁世十方一切物———有形、無形、可見不可見,故其作用較色身廣大多矣,故位居次外層。真心不動,包容太虛,比之妄心剎那生滅起落,又至廣闊矣,故居最外層。以上第二圖示是聖賢所體證到的身心世界。

  

  不管第一圖示或第二圖示,在真心和世物間總有二道重關———妄心、假身。妄心的分別有偏見與情結,假身的感受有錯覺與幻覺。但爲存在妄心假身這二個隔閡,故真心永遠接觸不到諸法實相,世物總是被扭曲被變形。真心永遠發揮不出造化萬物的功效。如隔靴搔癢。總之因爲假身與妄心的作梗,真心不能知物,不能用物。

  

  所以當我們一旦放下妄心和假身,便成爲第叁圖示,真心和實物互爲交融,心物合一,能所雙泯。天臺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華嚴曰:一真法界心,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此之謂也。智慧無邊,神通無限。

  

  總之,放下妄心即見真心,真心無煩惱;放下假身即成法身,法身無生死。了生死、斷煩惱,現證真心法身,豈不是我們學佛參禅的根本旨趣。故曰學佛、參禅的不二法門,乃放下假身與妄心。

  

  叁、如何放下

  

  

  

  1. 放不下

  

  說放下、論放下,放下看似容易,其實並不簡單。自古以來,能夠說放便放,一了百了的修行者,真是微乎其微。盡管我們口口聲聲說放下、無我、空、不分別,然而時時處處卻又是放不下、有我、執著、分別。

  

  以生活爲例,我們都知貪、瞋、癡、慢,是造成煩惱的大毒,然而見可欲而心不動者,身居逆境而不瞋恚抱怨者,時時以緣起因果觀照萬事萬物而不起偏見、那見者,于被稱贊令譽而不起狂妄傲慢者,究有幾人

  能有幾時?

  

  其次再以修定爲例,修定時不管我們用的是什麼法門,念佛也罷!持咒也罷!參禅或數息也罷!能于方法中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綿綿密密,穩穩當當者,竟有幾時

  大部分的時間裏,我們不是挂念著身體的酸、痛、麻、暖、涼、滑、癢等現象,便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人我是非中浮沈打轉。

  

  若說提起不容易,還猶有可說,怎麼連放下也這麼困難?經雲:無始無明,惑業煩惱,念念相續,如轉火輪。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過去我們由于無明顛倒所造作的種種妄知邪見及身心習氣,正如種種絲結纏繞著我們,正如種種缰繩牽引著我們,正如種種動能驅策著我們,正如種種威勢逼迫著我們,因此雖或有人發意挽狂瀾于既倒,而終究能不隨風披靡,不順波逐流者,竟百不一二。

  

  雖然業力不可思議,然而願力亦不可思議,定力及智慧力並皆不可思議。故放下雖不容易,然而只要我們發起深切的大願,修習湛澄的禅定及成就無上的智慧,終究能放下彼妄心假身之染毒而清淨自在。

  

  2. 修行———學習放下

  

  發願修此放下,大致有兩種方式;

  

  一爲在生活中,于行住坐臥、動心起念之間,對境征心,回光返照。問我的一切身業心行,是與貪瞋癡慢疑相應

  或與不淨、無常、苦、空、無我、緣起、唯識、真心、涅槃相應。身有否妄作,心是否攀緣?以此日夜修習,身心慢慢調伏,此爲漸教。

  

  其次爲頓教,先習定,製妄心于一處;然後再破此妄心而成清淨自在,廣大圓滿的真常心。

  

  經雲:使汝流轉,心目爲咎,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當要,知賊所在。

  

  我們常聽聞,以智慧劍,破煩惱賊。而此煩惱賊之所源,即生滅的妄心。然而要以智慧劍斬破彼雜染之妄心,談何容易。蓋此妄心可以前念爲聖賢,後念爲盜賊;可以上念在東方琉璃世界,下念在西方極樂淨土,來去如電,疾不留影。

  

  俗謂心猿意馬,猿不綁緊,馬不系牢,要傷之已不容易了,更何況要斬彼奔逝如電之妄心。所以不修習禅定而想求開悟,則爲不可能的事。修定,先將散心、亂心、昏沈心,收攝成一心,然後再破此一心爲無心,虛空粉碎,大地塵埃,光音無限,清淨自在。

  

  壇經雲:禅不在坐,坐非是禅。是的,光將猿、馬綁得緊緊的,系得牢牢的,並不意謂已將妄心破除了。定只能伏而不能斷。然而不伏則不斷,無定則無悟。故曰:坐非是禅,禅不離坐。

  

  目下有很多學佛者,對于禅,抱著無比的好奇和興趣,然而他們不過在繁雜的公案和唠叨的語錄中翻箱倒櫃,移花接木,想由此析出禅家風味,那也不過癡人呓夢而已。經雲:以生滅分別妄心,求成不生不滅的真常心性,如煮沙,欲成佳肴,縱經千劫,無有是處。

  

  故誠敬奉勸諸位:老實修定,切確放下。

  

  (禅七心得報告之二.講于中國佛教居士會)

  

  

《一葦過江 修行篇 放下——學佛參禅的不二途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