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衆生之機。能感佛身應現。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令成佛道也。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辟支佛,即緣覺聖人。聞佛說十二因緣悟道者。而爲說法者,非僅僅爲其仍說十二因緣也。蓋方便引導則有之。至其結果皆令成佛。此爲說法之最大目的也。下皆仿此。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聲聞、聞四谛法悟道。即四果聖人。此爲小聖。以上叁種。皆爲深信佛法一類衆生之機。但志趣不同。有喜以極聖爲依歸者。有以大聖中聖小聖爲捷近者。菩薩善應群機。無不各就其所喜見,而爲示現。不言菩薩者。菩薩爲大聖。現屬本位。故從略也。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梵王爲初禅叁天之主。超出欲界。無有女身。女身生彼。亦轉男身。蓮花化生。禅悅爲食。最爲清淨。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帝釋,爲釋提桓因之略稱。統管叁十叁天。東南西北各八天。再加其所居之中天。共成叁十叁天。即俗名玉皇大帝者是也。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自在天,在六欲天之頂。亦名他化自在天。此天福報,隨其想念,自然現成。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此天王叁眼八臂。騎大白牛。位居色界天頂。亦名摩醯首羅天王天。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
天大將軍者。欲界天上天帝下之大將軍也。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毗沙門,爲北方多聞天王。爲四大天王之首領。富有財寶。統管四洲。尤常巡視南洲。唐道宣律師。行般舟叁昧。九十天不坐不臥。常行常立。偶因疲極欲跌。爲人所扶。詢爲毗沙門天王之太子張瓊也。太子因欽佩宣師道行。而來衛護。此足爲有毗沙門之一證也。以上六種天神。此土道門所信。惟玉帝及天大將軍二種。因所稱玉帝駕前天尊。皆不出玉帝範圍。即世傳關聖帝君。亦與韋陀天尊,同一流類。其余四種天神,皆爲不明佛法之西土外道所尊。蓋衆生不明佛法。伥伥無所之。譬如病重亂投醫。各就所喜所信。而尊崇之。菩薩悲願弘深。不因其外道而舍之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小王,對轉輪聖王而言。轉輪聖王,或統四洲,或統叁洲,或統二洲,或統一洲。小王則畫地爲王,各據一方也。如中國曆代崇奉佛法之帝王,其迹亦皆不可測也。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
長者,德高望重之人。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
居士者,清高居道之士。身分次于長者。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
宰官,謂居位治民者。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婆羅門,譯言淨行。清修學道。博綜技術。佛未出世。最爲竺土所尊。猶此土之醇儒也。以上五種,皆爲不明佛法,染于世味,凡夫一類之機。菩薩普應群機。無不隨類,各各投其所喜,而爲示現。較之外道。則又不如。因外道尚有出世之心。而此等凡夫。染于世味者深也。因衆生之機愈降。菩薩所現。亦隨之而降。非菩薩之德業。有升降也。彼隱隱中護持佛法之長者居士等。其本亦皆不可測也。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此四者,出家兩衆。在家兩衆。爲專信佛法一類衆生之機。菩薩從中,方便示現,皆如其量而止。尼、夷、皆女義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
此一種,專爲家族念種,或夫婦情深者,一類衆生之機。菩薩應其機感。投其所喜。而爲示現。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
此一種,專爲子女情重,一類衆生之機。菩薩應其機感,投其所喜,而爲示現。
應以天、龍、夜叉、幹阖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
天爲四大天王。龍爲四海龍王。夜叉爲捷疾鬼,飛行空中。幹闼婆,譯言香陰。亦名樂神。常與帝釋作樂。阿修羅,譯言非天,簡有天福,無天德。迦樓羅爲金翅鳥。緊那羅爲技神。善作聖樂。摩
羅伽爲蟒神。此上八種,鬼畜均有。惟少地獄。當系略去。亦稱八部鬼神。此爲專信鬼神,一類衆生之機。菩薩應其機感,投其所喜,而爲示現。人,非人等,以二類總攝未盡之機。無遺漏矣。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金剛神,示現惡相。亦爲佛門護法。西土有專修其法者。菩薩應機于四生六道,隨類現身。方便總歸引入佛道。注重在而爲說法四字。若邪魔外道,以及凡夫俗子,身在其中,不能自拔,同一陷溺。不得借口菩薩之示現也。又,而爲說法法字。所包甚廣。無有定相。在因其所明而通之。較易爲力耳。憶昔遇一舊友,開修理鍾表店爲業。營業甚盛。彼見我已具僧相。深懷悲愍。因謂汝何不好好經營正業。而出家爲僧。不勞而食。甚無取也。予謂此話甚長。請以子之鍾表業爲喻。且問鍾表內部。若發條,若遊絲,若大小針,種種輪件等皆動乎。曰皆動。曰有不動者乎。曰有。大軸不能動。曰大軸因何不動。曰大軸若動。則全部亂矣。予曰僧學無爲大法。其不能別營人世生業。正如鍾表之大軸相似。各有各的正業。不可相並。汝謂人人出家則世界皆滅種矣。予謂人人皆開鍾表店。則世界亦滅種矣。何也。其他相須職業。皆無人做矣。由是店主語塞。後竟于佛門大生信仰。而爲其父母作超薦之舉。頗爲懇誠。又如予昔在某地,有一學友,患病怕死。有人勸其念佛不聰。予勸其念觀音,求救護。則喜甚。後果感應病愈。夫出家人,與俗人有異。俗人念觀音,求不死。是爲令其種出世善根。若出家人害病,念觀音,專求不死。便與道念相違。出家人以有病爲助道之緣。若害怕,念觀音,求不死。便是無出息了。所以出家人害病。須痛念無常。早求解脫。與在家人宗旨不同也。何得疑其有靈有不靈乎。況且感應之理。因緣甚深。不可執一而論。有顯感顯應,有冥感冥應,有顯感冥應,有冥感顯應。現時誠求。現時得救。此顯感顯應也。宿有善因。現世隱隱中自無禍事發生。此冥感冥應也。雖然誠求,未見顯然征兆。而凶事亦無形消滅。此顯感冥應也。宿有善因,雖不誠求,卻蒙顯示征兆。救之脫苦。此冥感顯應也。衆生但存善心,行善事,說好話,再加心性柔和謙下。時時稱念聖號。爲自他一切衆生。虔誠忏悔。自無不蒙救度之理。時節若至。其理自彰。逆順因緣,皆爲方便。小有挫折。不必遽疑菩薩之不靈也。小小無謂之事。動辄祈禱。煩渎菩薩。甚或作惡害人,求其事之成就。皆大大不可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種種形者,叁十二應之身形也。然亦有化作橋梁房舍山石藥草稻粱者。度脫衆生者。救之令脫苦。同時亦即度之令得樂。此則通合上文救災現身之條而總言之也。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此處佛特指示無盡意菩薩,令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則下文無盡意菩薩,解頸珍寶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爲遵佛所教矣。尊法重人,表示敬意,故曰應當。無畏之施,重在救苦。以見惟能救其苦。始能爲之說法。否則雖說之而不易生信。無畏之施。本爲布施之一種。此則即拔苦,即予樂,財法二施,俱在其中矣。此娑婆世界最苦。而菩薩悲願弘深。尤與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特別有緣。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口號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無盡意爲請法主。承佛指示。故曰,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也。頸者,脖項。璎珞者,莊嚴之具也。狀如此方花圈,以金銀珠寶等所作耳。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法字,作樣子解。受此法施,猶言以這樣東西。奉獻。請其領納也。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等者,即下文四衆天龍八部等也。無盡意菩薩代表大衆。獻此璎珞。且謂愍我等故。此是何意。且送禮本是體面之事。有何可憐可愍。然而無盡意菩薩,且謂非我一人之意。請看在大衆情分上。措辭如此之卑下。可謂誠敬懇到之至矣。如此,方無市井交易之氣,足表佛法尊重矣。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阖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亦謂當愍此無盡意等。正表示觀世音菩薩爲敬田也。佛法在恭敬中求。若無恭敬。情存輕慢。便無利益。佛複從中,代爲懇情。則觀世音菩薩。自然不能堅辭不受矣。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觀世音菩薩既受又複轉供二佛,可謂不受而受,受而不受矣。然此轉供二佛。大須注意。因多寶佛塔四字。若非由此點出。則此品經文,便與法華會上。顯不出關系了。由此點明。則知此品,爲法華會上所說。又爲多寶如來證明。多寶佛塔,非說法華不出…
《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倓虛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