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忍辱與忏悔

  自在步紅塵 第二十一集

  [ 88.09.24華視播出 ]

  一個人有了慚愧、忏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

  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 或是日常的爲人處事也好,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要知慚、知愧,

  不但自己心能得到安甯,業障也能一並消除。

  

  

  

  【生活小故事】:歧路

  【 惟覺談禅 】:忍辱與忏悔

  

  問題一

  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逆境,才能消除心中的瞋火?

  

  

  老和尚開示:

  每個人心中都有叁把火:瞋火、欲火、饑火。被瞋火所燒,身心都不得安甯與平靜。所謂「能忍致安」,忍能對治瞋恚,能成就一切大事。六波羅蜜其中之一就是忍辱波羅蜜。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忍,儒家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遇到好事情,忍下來,自己就不會得意忘形;遇到不好的事情,忍下來,就不會起沖突、不容易生無明與煩惱。

  唐朝時,有位宰相婁師德,有一天皇帝下诏要他弟弟去當州牧。臨行前,婁師德就問弟弟說:「哥哥在朝廷當宰相,你又要去當州牧,這一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如果有人對你不滿,以種種惡言來毀謗你,你該怎麼辦?」弟弟就說:「笑一笑,不理他就好了。」婁師德接著又問:「如果你不理他,他卻得寸進尺,當面汙辱你,甚至吐你口水,遇到這種情形,你會怎麼處理?」弟弟回答:「我會很歡喜的把口水擦掉。」婁師德聽了卻告訴弟弟:「你實在令我憂心。」弟弟覺得很奇怪,自己這麼忍辱,有什麼不對?婁師德就講:「人家吐你口水,表示恨你恨到了極點。而你卻將口水擦掉,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行爲,這樣做只會讓他更生氣。最好的方法是讓口水自己幹掉,他的瞋恚自然也會慢慢化掉。」

  人要學會能「忍」,忍學會了,就能成就大事。《佛遺教經》講:「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就是說不管別人怎麼辱罵、侮辱你,不能只是表面上忍,而且心中還要如飲甘露。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不但事業能夠成就,自己的修行也能更上一層樓。

  

  

  

  問題二

  遇到逆境時要修忍辱,除此之外,佛經中還提到所謂忏悔業障。「忏」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惡業要忏除;「悔」是悔其後過,不再重犯過咎。請老和尚開示:要如何從反省忏悔當中來醒悟呢?

  

  老和尚開示:

  一般人就是缺乏慚愧心、忏悔心,如果知道自己有過失,知過改過,人人都能爲聖爲賢。

  

  「忏」這個字的部首是「心」,表示要從心中來忏悔,因爲一切的過失都是心中的妄想、無明所造作産生的。「忏」字上面兩個「人」,表示忏悔時一定要面對自己所對不起的人,向他表示悔過之意,並請求對方的寬恕和原諒,過失才能忏除。如果一時找不到對方該怎麼辦呢?可以在佛前忏悔,拜忏就是在佛前忏悔的一種儀式。接著下面是一個「非」字,表示要痛改前非。非下是「一」字,就是要一心一意地痛改前非,不是口是心非。「忏」字旁邊的「戈」字,表示要痛定思痛,立定志向,革除過去所犯的一切過失。

  

  再者,「悔」字,左邊是「心」,右邊是「每」,表示不但現在要忏悔,而且每飯不忘,時時刻刻都要存有檢討、反省、改過的心念。如果能做到這一步,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都會很清涼。

  

  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禅師,很喜歡打坐,但是一坐下來就打瞌睡。禅坐的目的是要得到禅定,如果有昏沈、瞌睡的毛病,禅定就修不成功。高峰妙禅師爲了對治自己昏沈的毛病,就將打坐的地方移到一個懸崖上,崖高數十丈,如果昏沈來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一定會粉身碎骨。高峰妙禅師藉此來警惕自己,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沈的毛病。

  

  可是習氣難改,才一打坐不到幾分鍾瞌睡就來了,一個筋鬥整個人就栽了下去,高峰妙心想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但是在半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將他救了上來。高峰妙覺得很奇怪,就問:「是什麼人來救我?」只聽到空中傳來一個聲音:「我是韋陀菩薩。」

  

  聽到這句話,高峰妙禅師心裏想,認爲自己修行實在是了不得,竟然能感得韋陀菩薩來護法,于是問韋陀菩薩:「世界上像我這麼精進用功的人有幾個?」韋陀菩薩回答:「像你這樣修行,沒有功夫,只會打瞌睡,你還自以爲了不得。像你這種人,如恒河沙一樣多。從今以後,五百世我不再護你的法了。」

  

  一世一百年,五百世就是五萬年。高峰妙禅師聽到韋陀菩薩五百世不來護法,心裏真是難過。但是回頭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菩薩護不護法與自己何幹?菩薩不來護法,自己還是要修行;即使菩薩來護法,修行還是要靠自己成就。菩薩不來護法,也是因爲自己憍慢、懈怠,是自己不對。于是高峰妙生起大慚愧心,更發願要不惜生命地修行,唯有成道,才能廣度衆生,否則就只能如行屍走肉一樣地活在世界上,最後與草木同朽,生命毫無意義。

  

  高峰妙禅師又開始打坐用功,日子久了,瞌睡的習氣又來了,又是一個筋鬥栽了下去,高峰妙禅師心想,這一回絕對是死定了。可是快到地面時,又有一股力量將他救起來。高峰妙禅師驚訝地問:「是誰救我?」「我是韋陀菩薩。」「您老人家不是說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韋陀答道:「因爲你有知慚、知愧的這念心,同時又不顧性命地勤奮修行。上求佛道的這念心已經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又來護你的法。」

  

  由這個公案可以知道,一個人有了慚愧、忏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爲人處事也好,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甯,業障也能一並消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