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苦 - 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真正的快樂 

  聖嚴法師

  什麼是苦 - 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什麼是苦?

  

  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只要談到佛教教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說「衆生皆苦」,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爲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夠藉由修行得到解脫。佛陀開悟之後,首度闡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聖谛」:苦、集、滅、道,苦是其中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發現到的。

  

  苦從何而來?苦的原因並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質上的缺乏,而是內心的掙紮、矛盾和無法排解的心結,也可說是「內心的苦悶」。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實都是我們自作自受、自己製造出來的。在生活當中,由于我們的愚癡,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會造成心理、語言、身體等方面種種不當的行爲,這些不當的行爲進一步又爲自己製造受苦的原因,並且不斷地造成因果循環,就像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樣。這些痛苦形成的現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攏、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對于苦,菩薩以不製造苦的原因爲根本的解決方法。然而,凡夫卻只會一味躲避苦的結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趕快逃離,在逃的過程中還拚命製造另一個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實苦的結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謂「如影隨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卻還是跟隨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體消失,影子才會不見。

  

  所以,如果我們不停製造苦的原因,苦的結果勢必永遠追隨著我們,就像吃完飯後,桌上的殘羹剩菜、湯湯水水總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錢請別人幫忙收拾,所花的錢也要靠自己去賺。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環的結果,逃避痛苦是沒有用的!只有面對它、接受它,才不會繼續受苦。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繼續製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離苦得樂,就要減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爲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智慧會逐漸增長,而能夠運用智慧調整自己的內心,明了現在所受的種種苦難,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並産生面對苦果的勇氣。如此一來,就不會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現實,而能夠勇敢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不會繼續替自己與他人製造困擾,同時也會把引發困擾、苦難的原因,減至最低。苦的原因減少了,苦的結果也會減輕,這就是修道。

  

  所以,行于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減少苦因、接受苦果,還會多替他人設想而廣結善緣,相對的,他人也會對你有所回饋。如果沒有得到他人的回饋,也不用在意,也許是因爲時機未到,也許是我們過去曾經虧欠過對方,現在的付出等于是在還債,只要這麼一想,心裏就會豁然開朗了。

  

  如果我們真能不再製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後,當苦的原因完全沒有了,苦的果報也接受完了,就是「滅」的時候。「滅」了之後,就能夠使我們解脫、自在,成爲一個有智慧的聖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曆過內心的掙紮和苦悶,也都想從中超脫,「四聖谛」說明了從「苦」到「滅」的修道曆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們在生活、修行過程中減少苦、面對苦的指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