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己
聖嚴法師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 - 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及最終目的呢?在凡夫的階段,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開闊。可是到了大菩薩的位置,就沒有什麼成長不成長的問題了。
在《維摩經》、《般若經》等經典中,我們看到的菩薩,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漸次修證的,當修證到「無生法忍」的層次時,煩惱從此不生,從此不需要再爲自己做什麼、改善什麼,只有智慧和慈悲自然地運作,因此就無所謂成長不成長的問題了。所謂自然運作,就是物理學上「動者恒動,靜者恒靜」的定律。菩薩的煩惱心再也不生,永遠不動,所以是恒靜;但智慧和慈悲的兩種力量,卻永遠不會靜止下來,所以是恒動的。
煩惱既已恒靜,就沒有必要再去壓製,或是化解、轉移;智慧和慈悲既已恒動,也就不需要再以發願、決心、目標來提振自己的心力。此時,菩薩隨時隨地都沒有事做,但卻又隨時隨地在做幫助他人的事,但是他沒有特定的對象,沒有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範圍,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事,他只是隨緣而做。
這裏說的「緣」指的是衆生與佛的緣,衆生的緣一旦與菩薩的慈悲遇合,就會自然而然産生互動,菩薩的慈悲動了,智慧也就産生了。其實,佛菩薩與每位衆生都有緣,只要衆生相信佛菩薩,誠心祈求佛菩薩的救濟,那麼,佛菩薩自然會隨緣來救濟你,因爲佛菩薩接引的手,隨時隨地都伸向衆生。
我們一般的凡夫,要促成一件事,必須先發願,然後用意志力朝目標、方向持續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過程還必須有諸多因緣來協助。但是大菩薩不需要刻意製造什麼緣,所謂「無緣大慈」,他隨時隨地開放慈悲心,只要衆生接觸到他,衆生就得度,接觸不到他,菩薩還是在度衆生。他根本不用發願,因爲他無處不在度衆生,無時不在度衆生,所以說菩薩有廣大無邊的慈悲與智慧。
此外,佛菩薩也沒有「自我消融」的問題,因爲他根本沒有自我,也就沒有自我中心、自我要求,不會有「我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我要救什麼,不要救什麼」或「我要到哪裏,不要到哪裏」的念頭,這就是無我。
但是「無我」並不等于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煩惱的我,也沒有在乎自我價值、自我存在,或自我意義的我。因爲沒有這些「我的」念頭,智慧和慈悲的功能才能完完全全、非常徹底、非常圓滿而普遍地運作,這就是「自我消融」,也才是自我真正的完成,也就是「真我」。
可是有人認爲,如果到最後一切都無我了,不是很空虛嗎?其實,成佛以後,乃至于涅槃以後,智慧和慈悲永遠都在世間運作,而他的淨土也永遠都在十方世界推動,並且與他的本願本誓同在,也就是「動者恒動,靜者恒靜」;到了這樣的狀態,那是最徹底的「自我消融」,才能真正稱爲「無我」,也才是自我成長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