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篇 回歸內在的聲音 - 心與物的調和

  找回自己 

  聖嚴法師

  第叁篇 回歸內在的聲音 - 心與物的調和

  

    第叁篇 回歸內在的聲音

  

  心與物的調和

  

  哲學上有所謂的「唯物論」和「唯心論」,但是心和物其實是分不開的。人的心,是屬于精神層面的;人的身體、所處的生活環境,則是屬于物質層面的。人在環境的互動,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以人不能夠離開物質,無形的「心」如果離開了有形的物質,就不能具體表現;同樣的,在物質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心做爲主宰,就容易爲物所迷,失去自我。

  

  我們不但不能把心和物質分開來看,也不能單只偏重某一方;如果只偏重某一方,生命一定會出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偏重物質的層面。譬如很多人常常將自己的價值等同于外在物質的好壞,以爲穿漂亮的衣服、坐豪華的車子,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就會提高一些;銀行裏存的錢夠多,就認爲自己的未來更安全、更有保障,這就是完全把自己依托在物質之上。

  

  事實上,物質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可是我們卻常用物質來衡量自己,用物質的價值來判斷一個人的高低。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可是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

  

  一個人如果太偏重物質,放棄內在「心」的功能,放棄了用「心」去體驗,而只知道追求物質、依賴物質,甚至把所擁有的物質當成自己,很容易就會變成物質的奴隸,就成了名符其實的「認賊做父」,偏重錢的就成了守財奴,偏重享受的就養成了虛榮心,對于自己的人格成長或心靈升華毫無助益,這就是所謂的「役于物」。

  

  雖然我們不能過分追求物質,但也不能完全偏于心理。在中國文化傳統裏,對「心」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不論是儒家或是道家,都對「心」有很豐富的闡釋。佛教從印度傳來之後,與「心」有關的觀念,也有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我的理解中,儒家是人文主義者,道家是自然主義者,而佛教則是因緣主義者。人文主義的儒家所主張的心,其內涵是「仁」,仁愛的仁;道家的心指的就是「道」,透過心來發揮、發揚道。

  

  就佛教而言,心也是「因緣」所成,它具備一種實踐的力量,稱之爲「業」。可是如果能轉變凡夫的煩惱心爲聖人的智慧心,那就不是「業」了,而稱之爲「道」,又叫作「菩提」。可是佛家的「道」跟道家的道不一樣,道家的道是自然,而佛教的道則是「智慧」,是「解脫」。

  

  儒家、道家和佛教,對于「心」的看法雖然不盡相同,可是他們的目標或出發點,則都是希望能轉變人的氣質,把人從物性轉爲人性,然後超越物性與人性的對立。這種超凡入聖的過程,佛教稱之爲「解脫」,道家叫作「回歸于自然」,于儒家就叫作「成聖成仁」。由此看來,各家雖然名稱不一,終極目標不同,但對心的重視卻是相同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