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絕言絕慮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

  

  五、絕言絕慮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喜歡找人說話是因爲覺得寂寞的緣故。多話的人往往頭腦簡單,個性不穩重,不但自己修行不利,也妨礙他人修行。禅七中是禁語的,還是有些人忍不住要偷偷講幾句,有些人雖不敢找人講話,但找自己講話,一分爲二,自己說話自己答,整支香就坐在那兒自言自語,思考各式各樣的問題。

  

  有一次一位作家來參加禅七,第一天開始坐在那裏就在想打完禅七要寫篇很精彩的小說,于是一邊打坐,一邊構思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第二天小參時我問他:「你在做什麼?」他說:「我在計畫寫小說。」我告訴他說:「那你趕快回去寫小說,現在不寫的話禅七結束時就會全忘了。」凡是嘴巴或腦袋裏多話的人,修行必然不得利。偶而說一些,是妄想,這是難免的事,思想不能集中的人就容易自言自語,難以控製。

  

  這四句詩有更深一層的涵義:不該用邏輯或理論來回答修行中的問題,比方說:「爲什麼要打坐?打坐有什麼好處?打坐會開悟,開悟了又如何?爲什麼要開悟?開什麼樣的悟?」如果一天到晚找理由自我辯解,則別想修行。

  

  通常參加禅七的人都會有此經驗:打了幾天坐之後自己不會胡思亂想,但對師父說的話卻難以忘懷,總是萦繞不去。其實,我說的任何話都是爲了指導你們修行,但實際修行時應該只是用方法,不可以把我的話放在腦子裏轉。因爲,話愈多,念頭愈多,離佛道愈遠;話愈少,念頭愈少,離佛道愈近。

  

  有次我對一位禅衆說:「你很愚癡,要好好用功哦!」于是打坐時他一直在想:「哼!師父說我愚癡,我會吃、會睡、會走,那裏愚癡呢?」坐了兩支香之後,他終于忍不住了,前來問我:「師父,您說我愚癡,怎麼說我愚癡呢?不會吃飯、睡覺、走路的人才是愚癡,我樣樣都會,可見並不是師父所說的愚癡。」我說:「狗、貓、魚、蟲都會吃、會睡,它們就不愚癡了?連愚癡的定義都不明了,你不愚癡,那誰愚癡?」他問:「要怎樣才能不愚癡呢?」我說:「好好用功念佛、打坐。」他回到蒲團上打坐,但心裏又想:「會念佛、會打坐就不愚癡,所有打坐的人都不愚癡,那我現在在這裏打坐也不愚癡,那什麼是愚癡呢?」過沒多久他又來問我:「師父,你說打坐不愚癡,那我也不愚癡了?」我說:「你要好好修行。」他又說:「師父,我坐在那裏很舒服,根本沒有煩惱,是你有煩惱。」我說:「我爲什麼有煩惱?」他說:「師父,你要我們這樣,禁止我們那樣,當然有煩惱羅!」後來我說:「你這樣的人,實在不該來打禅七,只要好好拜佛就可以了。」這種人是不能修行的,滿腦袋的妄想,師父給他一句話,就引起他很多猜疑、妄想,而且不照著師父教導的方法去用功。

  

  沒有話說、沒有念頭,也就是「絕言絕慮」,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無上的佛道才會現前。「無處不通」的意思是不需到任何地方,它本身就在四處。要萬緣放下,提起方法,唯有方法提起,才能真正把萬緣放下,放下到最後連方法也沒有了,一念不生,就是「絕言絕慮」的境界。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這幾句詩說的是:修行時若能回到根本,就得到了宗旨;但若隨著觀照的方法,則依然是在觀照的現象中,並沒有得到根本。只要一瞬間不「隨照」才(隨著現象照),而「返照」(回照根本)、「返照自性」,就勝于前面所說的「勿往空忍」、「從空背空」的「空」亦即「頑空」。

  

  這裏的「歸根」指的是回到衆生的根本──佛性。但是如何回到佛性呢?前面所說的「無取無舍,絕言絕慮」就是「歸根」的方法,能「歸根」、回到佛性,也就達到目的了。剛開始修行時要用方法,但也不能捉住方法不放;在修行的過程中是有經驗的,但也不能捉住經驗不放。在進一步修行中要放下方法,放下經驗,而後就不需要方法,經驗也『已成爲過去,這時才歸根、返回自性,就是大自在、大智慧顯現,而不是「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有到空的轉變,或者執著空而希望住于空,這都是虛妄之見。

  

  從有到空是修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經驗,若自覺此經驗是解脫、得大自在,便是自害自誤。所以,執著空而欲往于空,那是妄見,不是真智慧。爲什麼會執著呢?那是因爲認爲「空」是真的、是解脫,殊不知「認爲是真的、是解脫」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妄見,畢竟他還有取舍,有執著。一般人有了經驗便執著于經驗,如前一天坐得很好,第二天就希望繼續維持好境界,結果坐得一塌糊塗,這是因爲貪取、追求的緣故。想用同樣的方法達到同樣的境界,即使偶而成功也是瞎貓碰到死老鼠。因此,切莫因爲有了些許經驗而執著于這種經驗。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修行時不要企盼真心或佛性的顯現,不要一直心想佛性、自性離我有多遠?何時可見佛性?打坐是爲了成佛等等,若做如是想,則永遠見不著佛性,因爲佛性是全體,又如何能捕捉執取呢?所以只要好好努力修行,不要心存企盼,開悟是自然而然的事。

✿ 继续阅读 ▪ 六、二見不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