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hri-srox-lde-btsan)迎請蓮華生(Padmasa/bhava)由印度入藏,折服了原來盛行的本教(Bon-po),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揚。
52.問:後來發展的情況怎樣?
答: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據現在的登嘎爾目錄(布敦認爲是持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但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所謂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842-978)佛教沈寂了。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複蘇。十一世紀時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At]1a)入藏(1042),又大弘佛法,同時藏族比丘仁欽桑波(rin-chen bzax-po,寶賢)等翻譯了很多的經論。西藏史上稱朗達瑪滅法之前爲前弘期,之後重興的佛教爲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1203年印度比哈爾省的佛教各大寺廟被入侵軍全部毀壞)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來到西藏的很多,傳譯事業因而很盛,藏文大藏經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保存在藏文藏經裏的,極爲豐富。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非常重要。西藏的佛法以密教最爲普遍,最爲突出,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在顯教方面,西藏格魯派(黃教)各大寺都推行以因明、俱舍、戒律、中觀、瑜伽(現觀)五科佛學爲中心的教學製度,從玄奘、義淨的記載來看,可以說這是繼承了當初印度那爛陀寺遺留的學風和規範。
53.問:前面提到過,我國還有巴利語系佛教,其弘傳情況怎樣?
答:巴利語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傳于我國雲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區,那裏人民的佛教傳統信仰與南方佛教國家(泰國、緬甸等)大致相同,屬巴利語系佛教。因爲他們直接讀誦巴利語文經典,所以用不著有翻譯之勞。那裏,若幹世紀來能保持如法如律精進修學的原始佛教的優良傳統,還是值得欣喜贊歎的。
54.問:漢語系佛教有許多宗派建立,藏語系佛教是否也有不同的宗派?
答:藏語系佛教先後也有不同的宗派産生。由于傳承、傳譯、講說和依據的不同,也逐漸形成了若幹大小的教派。有從前弘期傳承下來的甯瑪派,有阿底峽傳給敦巴一系的迦當派,有瑪巴譯師傳給彌拉日巴一系的迦舉派,有卓彌譯師傳給昆寶王一系的薩迦派,有由宗喀巴改革創建的格魯派(又名嘎登派)。此外還有些傳布不廣,影響不大的派別,如覺曩派、希結派、覺宇派、霞魯派等。這些教派,各有他們自己特殊的學說和修持方法。尤其是格魯派,是十四世紀末宗喀巴大師(1357-1419)繼承上代的傳承,在學說上加以整理和發揚,在僧伽製度上加以整頓和改革而創立的教派--黃教,在當前蒙藏族地區最爲盛行。
55.問:巴利語系佛教在我國是否也有派別的不同?
答:中國巴利語系的佛教也有幾個不同的派別,但這些派別只是在持戒律儀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而不是學說教義上的派別。
(四)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56.問:佛教傳來中國將近兩千年,思想體系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可說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他對中國的思想文化起過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
答:佛教各宗派學說,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廣泛的弘揚,對中國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舉宋明理學爲例,很明顯,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華嚴、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論的刺激和影響而産生的,這是思想界公認的曆史事實。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爲一時普遍的風氣。一些民主思想啓蒙運動者,如譚嗣同、康有爲、梁啓超、章太炎等學術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來作他們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界中起了啓發和鼓舞的作用。
57.問:佛教對文化藝術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說,對中國文學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答: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诘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爲曆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爲著文學目的而研讀著。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了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爲語文體發表在今天的報刊上,作爲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爲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完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轼的詩歌創作。
58.問:佛教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所影響已如上說,但不知對中國文體的變化起了哪些作用?
答:爲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産生一種特殊的文學--變文,這就是把佛經內容演爲便于講唱的通俗文詞。敦煌石窟發現的各種變文,都是文詞酣暢想象力都非常豐富的大衆化的文藝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後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俗文學的淵源所自。此外還有由禅師們的談話和開示的記錄而産生的一種特殊文體--語錄體,這種樸素而活潑自由的口語文體,後來被宋明理學家仿效而産生了各種語錄。此外還有音韻學,如過去中國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總之,佛教在中國文學領域中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
59.問:建塔造像,大家知道,多數來源于佛教,佛教在這方面的藝術成就是舉世聞名的,可否請重點介紹一下?
答:隨著佛教的傳入,建塔造像的藝術很快地便風行于中國各地。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都是在公元二世紀叁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都有壯麗的塔寺建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雲岡、龍門以及其它同等重要的石窟寺--這些古代雕塑壁畫藝術的寶庫,西至新疆,東到遼甯,南到江南,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動工的,隨後繼續了數世紀之久。在中國,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歸納爲兩類:一類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許多變化;一類是中國式的,主要是采用中國原有的樓閣形式而建築的。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與造法上種類也很多,有石窟造像,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銀、銅、鐵的鑄像,有泥塑像,有錘像,有夾像,有磚像,有瓷像,有繡像,有畫像。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作風而發展成爲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産。
60.問:佛畫藝術也很著名,都有哪些類別?
答:佛繪畫主要是壁畫。現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曆史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爲"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維摩變" ,演繪淨土經的"淨土變"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爲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于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關系。佛教版畫,隨著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産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
61.問:佛教是否也有音樂、天文、醫藥等技藝的傳習?
答:伴隨佛教俱來的也有天文、音樂、醫藥等的傳習。一九五五年我國發行郵票紀念的古代天文學者一行,就是八世紀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來華弘傳密教的善無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學方面著有《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等,對天文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至于醫藥,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余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再說音樂,公元二世紀時,中國已有梵呗的流行。七世紀初,在今緬甸境內的骠國贈送給中國佛曲十種,並派來樂工叁十二人。中國唐代的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骠國樂、林邑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62.問:佛教主張利益衆生,不知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從事哪些種類?有過哪些成就?
答:佛教徒從事公益事業的面是很廣泛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僧人行醫施藥,有的造橋修路,有的掘義井、設義學,有的植樹造林,這在古人記載中是屢見不鮮的。特別是植樹造林,成就卓越。試看我國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處,無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環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爲萬裏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我國許多旅遊勝地,其風景自然之美與寺僧的精巧建築和植樹造林顯然是分不開的。這些事實說明佛教在中國不僅其本身發揚光大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佛教徒應該爲我們的先輩的卓越成就和貢獻感到光榮和自豪,他們不僅在佛教事業上,而且在人類文化事業上,人類友好事業上都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不僅翻譯了幾千卷的經論和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著作,爲中國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寶貴的共同遺産,而且熱心地相互傳播了各自民族的勞動和智慧的花果,從而豐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寶藏。特別是在亞洲各國的友…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