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1. 問:爲什麼一部分佛教徒要出家?
答:要說明這個問題,先要談一談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車子,能運載行人到遠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間,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惡:1殺;2盜;3淫;4妄語;5兩舌,即挑撥離間;6惡口,即粗惡傷人的言語;7绮語,即邪淫言語;8貪;9嗔;10邪見,即否認因果的見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斷除見惑(我見、常見、斷見等錯誤見解)和思惑(對世間事物而起的貪嗔癡等迷情),證得涅槃,叫做聲聞乘。"聲"是言教的意思,聽聞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脫的人叫做聲聞。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獨自悟到緣起之理而得到解脫,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說出來,這種人叫做獨覺,因此十二因緣法叫做獨覺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薩道,經過無數世的難行苦行,最後達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薩乘。
2. 問:五乘教法與出家有何關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獨覺生在沒有佛法之世,雖是山林隱逸而沒有出家的儀式;菩薩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緣和利益衆生的因緣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時代,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都是出家的比丘,維摩诘也是大菩薩,則是居士(在家學佛之士)。只是聲聞乘中爲了證得現法涅槃,成阿羅漢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3. 問: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答:阿羅漢(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證悟的果位。到達這個果位有四個階段:斷除了見惑的叫做須陀洹果,即初果;進而斷除思惑,按照其淺深粗細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叁果);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四果),見惑思惑都己斷盡,證得涅槃,堪受人天供養。所以阿羅漢的意義之一就是"應供",這是聲聞乘中的終極地位。
4. 問:聲聞乘爲什麼要求出家?
答:根據聲聞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礙多,心意難以專純,只能在理論上斷除見惑證得初果,至多斷除欲界思惑證得叁果,不能證得現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無累,容易集注精力從事于無我無欲的修養,所以要證得阿羅漢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 問:出家的製度是佛教創始的嗎?
答:出家製度不是佛教創始的。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爲風氣,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樣,使出家風氣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勵。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衆和在家男女二衆,出家佛教徒一般稱爲僧人或僧侶。
6. 問:佛教僧侶是不是神職人員?
答:佛教僧侶僅僅是爲求得解脫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擔任什麼神與人之間的神職。他不應當,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災,或代神降福免罪。
7. 問:佛教僧侶平時生活應當是怎樣的呢?
答:根據佛的製度,一個比丘應當過著清淨而儉約的生活,嚴格遵守不殺、不盜、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飲酒及非時食(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不自歌舞也不觀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床位,不接受金銀象馬等財寶。除、衣、缽、剃刀、濾水囊、縫衣針等必須用品外不蓄私財。不做買賣。不算命看相。不詐示神奇。不禁閉、掠奪和威嚇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晝夜六時中(晨朝、日中、日沒爲晝叁時,初夜、中夜、後夜爲夜叁時)除一定時間睡眠、托缽、飲食、灑掃、挑水外,其余時間都應當精勤地用在學修方面。
8. 問:學修的內容是什麼?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習,內容不外乎前面說過的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中基本修習的是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在修四念處觀之前,初入道者先學五停心觀,即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和數息觀。總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這裏不一一列舉了。
9. 問:佛教僧侶對在家佛徒有什麼義務嗎?
答:一般說來,在德行上爲他們樹立模範;教導他們,勸善止惡;爲他們講說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時得參加社會災難的救濟;慈悲柔和,促進衆生的福利。
10. 問:照你所說出家風氣在佛得到鼓勵,那麼,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據佛教教義和它的製度來說,出家應當是佛教徒中少數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動機要求真純--即確是爲求解脫,決心舍棄世間貪愛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後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夠標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應當自動還俗;如果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則應當擯斥在僧伽之外。第叁、出家有許多限製,例如:要得父母允許,要年滿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體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債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齡滿十年的僧侶十人以上介紹、證明和會議通過,舍戒還俗則很容易,只須告知一個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衆,有出家男女二衆。有在家男女二衆。出家二衆負住持佛法的責任,在家二衆負護持佛法的責任,合成爲雙重的教團。所以佛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如《維摩诘經》、《優婆塞戒經》都是稱贊在家學佛的。
11. 問: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條件是怎樣?
答:歸依叁寶,確信佛法僧叁寶爲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歸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齋。持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裏實行一種克己的生活,即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和歌舞觀劇,不坐臥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叁、二十九(晦日)。遵守叁歸、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淨身心,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准。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准的,也有超過這個標准的。佛陀對在家信徒有許多世間法的教導,如對善生童子詳細講了父母子女之間、師弟之間、夫婦之間、朋友之間、主從之間、僧人與居士之間的關系如何善處的問題;對青年跋迦談到方便具足(職業修養的完備),守護具足(節約不浪費財物),善知識具足(交結善友),正命具足(正當的生活)四種安樂法;對當時的國王們講到如何處理國內政治與睦鄰問題。大乘經典則廣說在家菩薩應當怎樣修六度、四攝等等。
12. 問:事實上出家不是象你前面所說的那樣嚴格吧?
答:事實上在某些時期、某些地區,僧伽中存在著濫收徒衆、濫傳戒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國久已引起佛教界的憂慮。從曆史的情況來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並不是僧衆最衆多的時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時代,往往是佛教衰壞的時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衆,玄奘法師時代出家很嚴格,要經過考試,當時玄奘爲取得出家資格,還曾經過了困難的手續,但是佛教當時最爲燦爛。這不僅我國如此,其他國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紀緬甸有一位本來是高僧後來還俗做了國王的達磨悉提,他鑒于當時僧衆之濫,曾經通令全國僧衆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嚴格整理,當時緬甸僧侶人數從數十萬人減到一萬多人,其余不夠資格和不願再度受戒的,均勒令還俗,緬甸佛教因此得到複興。這件事說明僧伽是不應當盲目發展的。
13. 問:聽說有些國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嗎?
答:緬甸、泰國等都有這個風俗,我國傣族地區過去也是如此。這並不是佛教規定的製度。這些地方一般兒童到七八歲時候,父母便送他們到寺廟出家,在寺廟中識字學經過僧團生活,過了一定時期可以還俗。出家時期最短的只有幾天,有的幾個月,有的幾年。如果兒童時未出過家的,長大後總要有一個時期出一次家。這種臨時出家的人並不受沙彌戒,與發願長期出家的不同。
14. 問:聽說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嗎?
答:原來日本僧人都是沒有家室的。公元十二世紀時期,淨土宗的一派--淨土真宗的創始者親鸾倡導帶妻修行,開始娶妻生子。其後幾百年中這個製度只限于這一宗派。到明冶維新後,僧人結婚的風氣便在其它各宗派中流行起來。現在除少數宗派的少數僧人仍然過獨身生活外,絕大多數僧人都有家室,他們的子孫世襲僧人的職業。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擔任弘傳佛教事業的製度。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屬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衆還是出家如律持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