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篇 安心就能安世界 - 講倫理,不要講論理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禅式管理學 

  聖嚴法師

  第二篇 安心就能安世界 - 講倫理,不要講論理

  

    講倫理,不要講論理

  

  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不是用來苛求他人。

  

  人與人相處,講求的是「倫理」,而非「論理」。

  

  現代人生活的環境擴大,接觸面變廣,所以感覺人際關系非常地複雜,人與人之間顯得相當冷漠。

  

  爲什麼現代人較不願意主動付出友善、付出關懷來與人接觸?第一個原因是怕麻煩;第二個原因是怕惹來麻煩。所以大家就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疏離,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也不例外。

  

  「倫理」與「論理」

  

  現代家庭大多數是雙薪小家庭,白天夫妻兩個人都外出工作,雙方在外面的接觸及見識增廣,因爲業務、同事的關系,接觸異性的機會也相對增加。在外緣很多又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及應酬的情況下,彼此相處的時間隨之減少。因此,夫婦之間的感情就比較脆弱,彼此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差。

  

  要用什麼態度來維系家庭中的人際關系?我主張應是講「倫理」,而不是講「論理」。

  

  如果在家庭中能把握住中國人一向的倫理觀,夫唱婦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每一個人都能各盡其分、各盡其責、各自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不要一味地要求其它成員要負什麼樣的責任,那麼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就會很圓滿。

  

  然而,現在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卻很容易流于「論理」。所謂「論理」就是辯論,凡事講道理、論公平,動不動就計較誰對誰錯。

  

  社會變動,人心不平

  

  在過去的農村社會,經過活動非常單純,小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活動,大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一年活動,依著時令節氣,井然有序地更替進行。而且家庭的用品、設備,也相當的單純,數十年如一日,沒什麼變化。

  

  現在的社會則不一樣,日新月異,許許多多的新産品不斷地出現,家庭中爭議不平的事更層出不窮。

  

  家庭中每一個人的所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總是有多有少,于是,少的人會認爲這是不公平的。當自己所付出與所獲得的不能平衡時,就會變成只「論理」,而忘記了「倫理」。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不能老是講道理、論公平。而是要問一問自己,所負責的事是不是已經盡了全力、做到最好?若能處處盡責任、守本分,那麼自己的心就會很平順、很安定。否則,在家裏跟家人吵架,到了公司又是跟同事們計較,凡事爭名奪利,那麼人際關系便會惡化。

  

  夫妻、父子、兄弟姊妹之間,都是倫理關系,彼此應該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各守其分,不是專講道理、專論平等。如果夫妻在家庭生活、工作、收入、支出上,樣樣都要求平等,那麼夫妻關系就不是「倫理」關系,而是「論理」關系。

  

  一般夫妻吵架,都是爲了一些小問題在計較;兄弟之間吵架,也是在計較多、少、對、錯,或平不平等,而導致心理不平衡。這就是「論理」,而不是「倫理」。

  

  倫理可由家庭推廣到工作環境,延伸到社會國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要講「倫理」,而不是光講「論理」。若能處處講倫理,那麼對上、對下、對左、對右,都是在盡責、付出、關懷、照顧,而不是在爭取計較。

  

  換來換去換成仇

  

  通常,我們付出越多,就能得到越多。雖然不一定成正比、得到有形的回饋,但無形的回饋一定能成正比地獲得,甚至能獲得更多。所謂無形的回饋,就是人格的成長、思想的成熟。一個人時時在成長中,一定能使自己更安定、更快樂、更穩重、更寬裕。

  

  在人際關系上,雖然大家都說你不好,如果你不說人家不好,漸漸地,說你不好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一直覺得別人不好,而沒有檢討自己是不是也一樣,那麼人際關系一定是越來越差。當然,對自己來說,不一定是死路一條,但至少會過得很不快樂。

  

  有些人在家待得不舒服,故而離家出走;到了外面,也覺得工作場所不舒服,常常想換工作。這樣不斷地換工作、換環境,到最後,自己走投無路,這是不善于與人相處,不善于接納人、包容人。本來他希望人人都能接納他、喜歡他,結果變成人人都不歡迎他,反而想盡辦法排擠他。所以人際關系要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就要多接納人、包容人。如果只一意地要求人家接納自己,最後會人人都不接納自己的。

  

  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關系之所以尖銳化,是由于自己的貪、瞋、癡、疑、傲等。這些都是由于疏忽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忘掉自己的責任、忘了自己的本分,而老是在爭取、在計較。凡是心態上無法爲人設想的人,通常煩惱都很重,各種各樣的煩惱都會出現。

  

  譬如,看到人家得到利處,自己沒得到,就起妒嫉心。看到別人好,就起瞋恨心,覺得忿忿不平,不能平衡。自己已經擁有,但總是覺得不滿足、覺得不夠,于是,産生強烈的貪欲心,老是覺得︰人家有了的,自己還沒有;人家能有的,自己也應該有。這都會産生不平衡的情緒,因此造成無法與他人歡喜相處。

  

  別拿自己的鞋叫別人穿

  

  總而言之,人與人的關系不是專講道理、專講公平的,而是要講倫理。只管自己有沒有做好,不要管別人有沒有做好。自己做好是應該的,其它人沒有做好的原因,不要用自己的標准來要求人、衡量人。我常講,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叫別人穿,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而讓自己忿忿不平,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人際關系惡化。(原載《天下雜志》一九九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