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禅式管理學
聖嚴法師
第二篇 安心就能安世界 - 淨心種福報
淨心種福報
五百年後的地球,可能到處都是垃圾山;
所有人類的身上,都害著皮膚病。
但是若能及時回頭,
未來的災禍不是不能避免的……
多半的人多少都知道環保這個名詞,也曾聽說過,並且知道我們生存的環境有問題。除了少數的人,恐怕連環保這個名詞與觀念,都還沒有建立起來。
都巿人從各種各類的訊息,知道臺灣的環境汙染非常嚴重,生活環境的品質也越來越差。人爲的開發使得自然的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人爲的享受使得生活的環境受到嚴重的汙染。
大家也都嚴厲地批評汙染環境的因素,但是並沒有人真正要用自己的手或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改善或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大家只知道盡量想辦法來使自己便利,或許自己也會因而受到災害,但是一時間顧不得考慮這個問題,只想到便利就好。
又如農牧的開發不當,也會破壞環境。在過去,種田的人用的是天然堆肥、人工除草、驅蟲,是不太可能有任何機會汙染環境的,但現在的農牧不一樣,麻煩可多。農牧當中,最大的汙染源來自養豬戶所清除的汙物,而水資源最嚴重的汙染就是農藥,種菜時所使用的農藥對土地也是一種汙染。我們現在吃到的一些好肥、好大的蔬菜、水果,街上買到的一些肥豬肉,實際上都是從汙染的環境中開發出來的産品。
愛護環境要知行合一
我看到的臺灣的人知道要愛護環境的人有很多,而自己著手去保護環境的人卻少之又少。工商業的生産是一定要有環保設施的,可是工廠往往排出的是未經過汙水處理的廢水,以致汙染了河川。而種植農産品所産生的農藥也同樣汙染水資源。過去許多圳、溪、河內,有許多野生的魚蝦,現在漸漸看不到了。過去吃素的人很喜歡吃海邊生産的海藻類如紅毛苔,不過,現在它的産量越來越少。而自然産出的海藻也受到汙染,另外,海藻本身可能含有毒素,吃素的人很可能也因此吃進了有毒食物。
像這種情形,臺灣的人知道要保護環境,但是不知道如何由自己做起,來保護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浪費的情形也非常嚴重,譬如說,買東西時一直在拿塑料袋,買幾塊錢的東西就拿一個塑料袋,甚至多拿幾個塑料袋帶回家用。塑料袋固然很方便,可是它永遠不會爛,燃燒時更會産生毒氣,汙染我們的生活環境。在過去都是用報紙來包裝物品,或者是芋頭、美人蕉等植物的葉子,根本不會有汙染的問題。
每個家庭也都不斷地在製造垃圾,東西並沒有完全用完或用壞就棄之不用,于是變成了垃圾。垃圾一丟出來,就變成汙染源。使用東西時,也都未善加利用,直到它壽終正寢爲止。一有新産品出來,稍微舊一點的用品就把它丟了。這些舊物品也就變成了汙染環境的垃圾。過去的垃圾可變成堆肥,滋養農作物。現在的垃圾有很多是萬年不化的塑料製品,而且有很多的化學物質,會傷害農作物。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在我年輕時期的臺灣,一般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叁輪車,運送貨物則用板車、牛車,所以,不會像現在的交通工具如汽、機車一樣,因爲使用汽油的緣故而有空氣汙染的問題。夏天,爲了驅散暑氣,最常用的是蒲扇、葵扇、奢侈一點的,也只用電扇而已,因此,不會有冷氣機所排放出來的熱氣,當然也沒有冷媒之類的東西來破壞大氣層。那時,衣服穿破了,補一補還可以再穿。第一個孩子的童裝,可以給第二個,乃至于給第叁個孩子再穿。當時盛行的一句話是「新叁年、舊叁年,縫縫補補又叁年」。對于食物也格外珍惜,常以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格言來告谕子弟,不能任意糟蹋。不僅吃剩的食物不會丟棄,甚至已經發酵發臭的食物,洗一洗、曬一曬,再煮來吃,腸胃照樣太平無事。
那個時期的臺灣,垃圾很少,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變成永久的垃圾。現在的臺灣,垃圾量卻越來越多,每年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不僅浪費自然物資,也增加汙染源。
因此,法鼓山農禅寺平時就盡量減少浪費資源,並且不斷地重複使用資源,然後改變方式再用。譬如,洗米水可以洗碗筷,也可作爲灌溉水。我們的碗筷,幾乎沒有油漬,少許的菜油都是和著開水,再當作湯汁喝下去,所以碗是幹幹淨淨的。如果還有殘余一點點油漬,就用洗米水洗幹淨。于是一桶水變成了洗米水,洗米水變成了洗碗水,洗碗水變成了灌溉水。一物數用,非但能節約資源,同時還能保護環境。除非信衆自己帶了塑料袋來到農禅寺,否則,我們很少使用塑料袋。我也常常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再生紙,珍惜資源。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靈環保
我認爲臺灣人應該做好心靈環保。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也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從心靈的環保做起,我們才會心甘情願,自發性地減少浪費自然資源,不會只要求他人該如何如何,並且會覺得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犧牲,這就是「知福惜福」!
所謂「心靈環保」是說因爲我們的心被汙染,以至于環境也被汙染。假使我們的心不受汙染,環境也會跟著不受汙染。因爲心靈是指揮身體的,我們的行爲是和心連在一起的,每一個人心念的改變,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所以,心念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環境」本身不會製造髒亂,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爲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汙染,而動物也是自然界的調劑,唯有人類才會製造髒亂。不但汙染物質環境,更是汙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爲人類的心靈帶來創傷與汙染。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爲,而人爲又離不開人的「心」。
如果人「心」潔淨,我們的物質環境絕對不受汙染。因此,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我一再強調與倡導的「心靈環保」。
珍惜現有福報
環保的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簡單化、淳樸化著手,除了必須要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費。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要知福惜福,愛護保護,不要任意浪費、破壞。現代人多半浪費成習,尚未用完或用壞就扔掉,雖然是自己的錢買的,但是浪費了東西,就浪費了地球上全民共同的資源。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越來越少,只有人類的數量是越來越多。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簡化人類的生活,而只管一味地提倡環保,無異是本末倒置,癡人說夢!
人的福報有一定的限量,這一生的福報如果提早用完,下半輩子就沒有福報了。如同餓鬼,有食物吃不得,有水不能喝,這就是因果報應。不知珍惜而浪費福報,下場會跟餓鬼一樣。佛法講因果、福報,就是心靈的環保。所謂「因果」,是指我們現在所作所爲與將來所得到的結果息息相關。也許是自己的這一生,也許是下一生,也許是後代子孫,會受到果報。我們一定要爲來生做准備,珍惜現有的福報,同時要爲來生培養更多的福報。
臺灣的人太幸福了,物質條件非常豐富,而且頭腦很好。因爲頭腦好,也使得物質更豐富,可以更便利地做事,這是臺灣人民的福報。但這樣的福報也爲臺灣的未來帶來災難,例如,水資源立即就會出現危機。
現在不珍惜,子孫會遭殃
我不是故意危言聳聽,二十年後,臺灣的飲用水如果不是要由國外進口,就是得將海水變成淡水。而天上降下來的雨是酸雨,不能取用。雨降到地面上,但地面上盡是農藥,一樣不能用。那時候,水庫的水都得加氯消毒,才能安心取用。將來更不可能有地下水,因爲地下水枯竭,使得臺灣這個美麗的海島,雖然常常下雨,卻變成了沙漠。
因此,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二十年後的水還能不能喝,是個大問題。
在我們生活環境四周,放眼望去盡是垃圾,縱然是棄之于山谷中,還是垃圾。而丟到海裏的垃圾,其中有一些不會漂流到很遠的地方去,還是會被海浪沖回岸邊,遺留在我們的島上,汙染我們的環境。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不及時剎車或及時調整生活觀念、生活方式,我相信,五百年後的地球,可能到處都是垃圾山、所有的人類身上,可能都會害皮膚病。但是,我們若能及時回頭,愛護環境,人人有心、人人努力,未來的災禍,不是不可以挽救的,人間淨土也不是夢境一場。
解決環境問題的對策
如何解決環境問題?我認爲應該有四個方面的對策。
第一,是政府的政策製定與執行。由于政府的政策與經濟開發有關,如農牧的開發、工業的開發,而經濟的成長和環境的破壞是成正比的,所以,政府擬定政策的同時,要考慮到讓環保政策與經濟政策平行發展,多加強一些環境的保護,少賺一點錢。甯可讓經濟成長緩慢些,一定要讓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快一點。
第二,在日常生活觀念上,人人要養成節省、惜福的習慣。不能因爲錢多,就拼命用;不要因爲物質非常容易取得,就認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任意揮霍。要知道,這是在製造更多的汙染和浪費資源。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將許多珍貴的自然資源,糟蹋成爲破壞環境衛生的垃圾。
人身上有皮膚、血、肉與骨骼,地球也一樣有骨、有血、有肉。我們使用自然資源,等于是把地球的骨骼一塊塊取來用,把血液一桶桶抽來用。抽多了,地球會貧血,沒有血便會死亡。那時,地球就成爲一個死掉的、無人居住的星球。何況我也常說,地球是人類及一切萬物的母親,吸吮母親的乳汁,不可摧殘母親的身體。任情地浪費自然資源,如同折母親的骨骼、抽母親的血液、剔母親的皮肉、拔母親的毛發,樣樣都是加速母親的早日死亡。
自然資源是地球的血肉
想把資源從外層空間或其它星球運回地球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爲了人間淨土能在地球上實現,我們更應該珍惜並且善用自然資源。
第叁,工商業界也應該多負起環境改善的義務與責任。譬如,改善製造過程中的一些汙染設施,製造出來的産品最好能不破壞環境、不汙染環境。
第四,在教育方面,父母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加強孩子對環境保護的知識。教小孩要愛惜物資,要知福惜福。應該不斷告訴小孩,大環境被我們破壞之後,就沒有任何的生存空間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第二個地球。我們住在臺灣,只有一個臺灣,沒有第二個臺灣。如果不懂得環保的生活方式,環保做得很好的國家會看不起我們,而且我們也會因此受到製裁的。(原載《天下雜志》一八一期)
《第二篇 安心就能安世界 - 淨心種福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