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篇 慢 -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聖嚴法師

  第五篇 慢 -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慚愧」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慚」、「愧」二字連稱的詞彙,而這兩個字都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與觀念。其中「慚」指的是對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慚形穢」;「愧」指的是對不起他人,所以說「愧對于人」。其實一個對不起他人的人,往往也會對不起自己,譬如做錯事傷害到別人時,至少對自己的品德就已經造成損害,所以也是對不起自己。

  

  而當我們對不起自己的時候,往往也就減少了對人能夠更好一些的機會,所以對不起自己通常也就對不起他人。譬如父母都希望兒女能爲家族爭光,兒女如果沒有做到,那是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父母,讓他們失望了。

  

  雖然並沒有做壞事,但是因爲不夠用心努力,浪費了時間、生命,辜負了家人、家族的期待。因此,慚、愧二字連起來用,就有對不起自己又對不起他人的意思了。

  

  所以,我們對于老師、朋友,乃至于全體衆生,都應該經常懷著慚愧心,這也是印光大師自號爲「常慚愧僧」的原因。一位人人都認爲缺點很少,足以爲模範的高僧,仍然覺得自己經常犯錯而感到慚愧,這不僅是謙虛的一種品德,而且是比謙虛更進一步的修行。

  

  謙虛是自知有所不能、有所欠缺,所以對人很謙虛。可是慚愧是非常積極的,自己知道錯了應該改過、自己知道不行應該努力,自己知道做得已經不錯,但是還不夠好,應該更努力改進,這就是常常有慚愧心、菩提心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有智慧、有慈悲,自利利人的菩提心、菩薩心,並且要一直到成佛才算圓滿;在尚未成佛以前,都應該隨時提起慚、愧這兩字。

  

  如果能夠常把「慚愧」兩個字放在心頭,則會有叁大好處:第一是不敢懈怠,會非常精進、努力。第二則是非常謙虛,不但見到任何人都會尊敬,並且會無條件地幫助人。第叁是能夠忍辱負重,因爲懂得慚愧,所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這就是菩薩精神。

  

  因此我們不要誤會,認爲有慚愧心就表示是有缺點,承認有缺點就表示做人很差勁,事實上是恰好相反的。因爲知慚愧,所以才能缺點很少,常常改進;因爲知慚愧,所以保持努力,精進不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