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父母的功課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聖嚴法師

  第叁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父母的功課

  

   第叁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父母的功課

  

  問:中國人常常會用「血濃于水」來表示親情的重要性,親情的本質是什麼呢?此外,衆生皆有情,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情」?

  

  答: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有親子關系,這是與生俱來的感情。「親」的意思,一種是指「血親」,另一種則是「親近」的意思。「血親」就是血濃于水,有血緣的關系,而小鳥、小狗等動物都有親子感情,何況是人!孩子就像是自己肚子裏的一塊肉,要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但即便是將領養的孩子扶養長大,也是親情。

  

  至于「親近」的意思,是指雙方經常在一起,時間相當長,互動關系非常密切,彼此之間成爲一種生命共同體,此時親情便産生了。這種親情,就像師生、師徒關系,或是人和寵物之間的關系,彼此會有倚賴和依戀。

  

  衆生皆有情,最重的是親情,其次是愛情,再來是友情,這是衆生的叁種情。親情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基礎;愛情是兩個生命結合的一種關系;友情則是互動的,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産生了友情。此外,對佛教徒來說,還有一種情叫做道情。道情就是彼此在修行的道路上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稱爲道侶或道友。

  

  在這四種情裏面,除了道情之外,還有親情是沒有條件的,不會要求什麼回饋。雖然中國有「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的說法,但這只是一種較爲功利的概念,通常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很少會真的這麼想,把養孩子視爲投資、保本,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因此,我們也可以流水來比喻親情,水是順流而下,就像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是沒有條件、不求回饋的。

  

  問: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裏,我們可否用佛教的義理和智能,建立新的親子關系和觀念?

  

  答:當孩子小的時候,是親子關系,但當孩子成熟以後,則可以轉變爲朋友關系。這個朋友關系當然和孩子同年齡的朋友不一樣,可是在態度上,父母應該要把孩子當朋友看。至于在親子關系中的雙方,一定要多爲對方設想,也就是父母要爲孩子設想,孩子要爲父母設想。

  

  父母有父母成長的時代和環境背景,他們可能很唠叨,觀念可能很老舊,但是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父母,因爲他們是好意的。至于是不是接受他們的想法,當下要說「是」,事後還可以再慢慢商量,這樣比較不會讓父母傷心。

  

  而兒女的天地和他們朋友的天地,與父母的都不一樣,兒女所接觸到的環境、知識,也和父母不一樣,因此想法不一樣是正常的,父母應該要諒解他們。

  

  假如父母很謙虛,對于兒女們做的事情能夠跟著學習、了解,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可以做他們的朋友。至于兒女則要了解父母是如何從他們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環境曆練過來的?他們爲什麼有這種想法?了解以後,就可以陪父母談話、聊天。

  

  過去,我常常跟我的師父東初老人聊天。我師父的教育方式和做法較傳統,但是思想非常開明。我和他談話時,都是請教他,聽聽他在那個時代是怎麼想的、怎麼做事情的,了解之後從中學習,對我來說,那些知識和經驗都是寶。我跟師父談話的時候,他覺得我是知音,他不會覺得我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所以他們上一代的事情,他的朋友,以及那個時候的觀念,我都知道一些,因此我和我師父之間的互動十分良好。

  

  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父母該怎麼培育孩子?

  

  答:對孩子而言,有個懂得他們性向或潛能的父母非常重要。因爲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去選擇,需要父母在背後引導正確的方向,並給予支持。

  

  現代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希望在他們小時候好好的培養,所謂「成龍成鳳」,這是正常的心理,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爲有用之材。

  

  如何成爲有用之材?就是要靠教育。教育孩子,並且給他們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正確的方向,教他們怎麼走。在孩子沒有成年之前,應該要這樣做,否則,孩子不曉得嚴重性,只顧著玩,若順著孩子讓他玩,將來可能成爲麻煩,成爲社會的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獨立的能力,事情來了總是說:「好吧,你安排吧!你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孩子就變成算盤珠了,撥一個動一下,這是戕害、壓製了孩子成熟的能力和潛力。家長應該做的,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情與個性。孩子們小的時候,認爲自己有判斷的能力,做家長的要如何確定孩子真的有判斷能力?這需要靠智能。

  

  在孩子知道自己要走什麼路的時候,可以好好地跟他談一談。如果他思路清楚,走法也很正確,而且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很少出差錯,到了一定年齡,他自己曉得應該要走什麼路,這個時候就讓他自己走,不需要擔心或限製他們,而要給予支持,如此才能夠幫助孩子更成熟。

  

  曾經有個人已經快要四十歲了,沒有結婚,想要到法鼓山出家,父母卻說絕對不准。這很奇怪,在法律上孩子已經成年,他們的思想已經獨立,只是沒有結婚,父母就不准他出家,這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狀況。

  

  或者,孩子已經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想去學習技能或是再進修,但父親因爲自己有一間公司,便要求孩子繼承,這樣,孩子也會很困擾。

  

  開明的父母不會這樣做,他們會自己做自己的事業,然後讓孩子去闖自己的未來,不會勉強孩子一定要走父母希望的路,這才是現代父母需要培養的態度。

  

  問:若父母能成爲孩子的好朋友,是否就能跨越親子間的鴻溝?

  

  答:現在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只會生養卻不會教養。一般來說,孩子與父母相差至少二十歲,這中間的差距很大,使得雙方的想法也很不一樣。若用父母的想法教導孩子,他們會心生叛逆,父母的心態應該把自己的年齡降低,了解孩子接觸的事物和想法,和他們做朋友,跟他們打成一片,這樣親子之間才能相處順暢,這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覺得有安全感。

  

  孩子若是對父母失望,最大的叛逆就是離家出走,或者是不跟家人講話。極端的孩子可能就會認爲,我的身體是你生的,既然你這麼愛管,就把身體還給你,我的心你管不到,我不要我的身體就可以獲得自由,于是選擇了自殺。

  

  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顧孩子、了解孩子,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狀況發生。

  

  問:有句玩笑話:「心髒本來就是偏一邊,所以偏心是正常的。」但是子女對父母來說,就像自己的手,手心手背都是肉,怎麼可能偏心呢?這中間有什麼道理?

  

  答:偏心是正常的,就看我們自己怎麼想。舉個例子,我曾和一位父親及他的兩個兒子談話,這對兄弟年齡相差四歲,弟弟已經結婚。從談話當中知道,這位父親用弟弟名字中的一個字,和自己名字裏的一個字,組合起來成爲公司的名稱,而哥哥的名字卻不在裏頭。

  

  我問這個哥哥:你父親成立了公司,是用父親和弟弟的名字,沒有用你的名字,父親很偏心,你心裏有什麼感覺?他說,父親的選擇很好,這兩個字加在一起做公司名稱很響亮,我的名字放進去,不一定那麼好聽。

  

  然後我又問他們兩人對于婚姻和公司職務安排的看法,得到的答案當然是不一樣的!我每問一件事,就會跟他們開開玩笑說:「不公平喔!」可是哥哥的回答都是:「這是我們兩個做的不同選擇,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問題。」

  

  最後我問兄弟兩個人會不會吵架,哥哥說會吵。我問原因是不是因爲不公平?他說,小時候會有這種感覺,而弟弟也是一樣,但是長大了以後,兩個人都明白,實際上「不公平」並不存在,那只是個人的感覺而已。

  

  世界上的事沒有公平、不公平的問題,都是因人而異的。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原則上是相同的,只是當父母生第一胎時的經濟環境和他們的體力、心力,一定和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不一樣,老大和老二的健康狀況也會不一樣,因爲環境不同,對象也不一樣,兩個人的條件自然就不相同了,這是很正常的。

  

  在同一個家庭,同一對父母把所有的孩子拉拔長大,長大之後每個孩子得到的不會一樣,我認爲這是公平的。只要父母對兒女盡力盡心,就是公平的。父母親把孩子培養長大,沒有讓孩子挨餓、受凍或遭受虐待,就是公平的。

  

  成長的過程中,兄弟姊妹各自得到的待遇,是和自己的福德因緣有關,而自己的福德因緣,與過去世帶來的福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是密切相關的。

  

  自己的福德因緣好,父母生你的時候身體好、經濟環境好、身心也好,樣樣都好,所以對你好。若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夠,出生的時候,父母的經濟環境不好、身體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生下自己,關系也就不會太好。所以,不要怪父母不公平,這是自己帶來的福德因緣,除了自己,誰都怪不得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