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P24

  ..續本文上一頁傳教師的狂熱氣,卻無法想像他是一位中央研究院的學者。

  須知: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難保沒有破戒、犯戒的人,釋迦製戒就是爲了防範、製裁、處理這些事件。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家的凡夫,在未修成聖賢之前的修學階段,因爲不清淨,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點,跌倒了再爬起來,犯了戒再忏悔,乃是正常的事。齋教徒們,自己不願受出家戒的約束,反而诋毀出家人持戒不嚴,並且誇張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顯而易見的。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經常聽說:“信佛叁天,佛在眼前;信佛叁年,佛在西天。”這似乎表示,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肯定的事實。其實這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解,認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等于完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就是說,只要心回意轉,馬上就可以花開見佛,或者立即成佛。而一旦信佛並開始學佛之後,才知道成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事實上,學佛之道可分爲兩種:一種叫做難行道,從初發菩薩心,到修行自利利他、難忍能忍的菩薩道,要經過叁大阿僧只劫,才能完成佛道。另一種稱爲易行道,要學念阿彌陀佛聖號,憑借佛的本願力,先求往生西方淨土,經過長時間的薰聞,證得聖位的菩薩之後,再以自己的願力,回到世俗的凡夫群中,廣度有緣的衆生,積聚智慧與福德資糧,直至功行圓滿,方能成佛。所以學佛越久,知道佛法越深,才了解從凡夫到成佛的路程是相當遙遠的。

  因此,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指在逐漸地成就佛之功德的開始,亦即指完成了自己能夠成佛,也必將成佛的第一步。認同衆生與佛本來一體,無二無別,只是在迷爲衆生,悟即爲佛,並不是說,當我們承認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之時,就已同時完成了佛的福德和智慧。

  也有一種情況是,學佛之初勇猛精進,覺得佛果指日可期,而且他們也的確能夠重重突破,似乎煩惱迅速消除,智慧速疾增長;但是日久之後,仍然覺得煩惱未除,反而感受到障礙重重,業障、魔障、病障層出不窮。如此一來,可能有兩種結果:知道了學佛成佛不是一朝一日或一生一世的事,乃是多生多劫不斷修行的事,所以不再急于成佛,而能改采腳踏實地、逐步前進的心態,甚至抱持不問收獲,但自耕耘的態度,努力修學。另一種則是對于佛法失去信心,認爲開悟成佛之說,只是一種觀念或理想,解脫煩惱,轉凡成聖,乃系不可能的事,所以放棄修行,或者改信其他宗教,以期獲得另一種方式的歸宿。

  綜合以上諸種情況,可得一個結論:“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的問題,是基于“斷煩惱、證菩提”的觀念而起。如能體會到無求、無得,方證無上的佛道,但以佛法用之于現實人間的日常生活,即能解除許多矛盾的心結或情結。若不急求斷煩惱證菩提,煩惱自然已在減少,那樣的話,不僅不會感到學佛越久離佛越遠,而且會使你突然發現,佛就在你的眼前。只要自心與佛的慈悲與智慧相應,自心即是佛的全體大用。因此,《宗鏡錄》的作者永明延壽禅師主張:“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將佛的慈悲與智慧,應用于日常生活,而不急求了生死證涅槃,豈會産生“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的誤解?

  □卍字是什麼意思?

  卍字是佛的叁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莊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莊嚴經》卷叁,說佛的頭發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爲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叁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卍;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第二十一卷、《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畫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還有日本奈良的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腳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笯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在古印度的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叁十二種大人相;佛是法中之聖王,所以也具叁十二種大人相,此在《金剛般若經》中就有記載。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而大多數都認爲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歐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卍字相來做爲他納粹主義的標幟。此後,即有更多的爭論,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實在唐朝的則天武後時代,曾經創造了一個字──卍,念做“日”字,象征太陽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瓋,佛教則是正方形的卍。至于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棒教(bon-pa)則用左旋。

  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于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笯的胸毛,是稱爲vatsa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叁世紀始被用于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爲”svastiko,本爲牛犢頭部的毛發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笯的胸毛相,後成爲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爲叁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總之,在佛教不論右旋、左旋,卍字均系用來表征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旋回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衆生。故亦無須執著、揣摩卍字形相的表現是右旋或左旋了。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淨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爲它生長于汙泥,綻開于水面,有出汙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瓣、蓮蓬可觀賞,蓮子可食用;蓮子又可生長,栽培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于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征的美德。所以,比喻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于佛國淨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

  叁界的衆生,以淫欲而托生,淨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對于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颢現于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淨土佛國中的聖賢,都是以蓮花爲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臺之上,是代表著他們清淨的法身,莊嚴的報身。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至于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種種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體受苦,作爲修行的方法,目的是爲自己贖罪而求得神的寬恕。其起源可能跟用動物乃至生人祭神有關,神類喜歡血食,以生肉供養是表示最高的虔誠。然而,即使用苦行能達到某些目的,卻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比丘戒規定,凡四股殘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

  可是,在大乘經典中,就有燃頂、燃臂、燃指的記載。例如《梵網菩薩戒經》輕垢戒第十六條說:“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又在《法華經》的〈藥王菩薩本事品〉,也有燃身供佛的記載,其中說:“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能燃頭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于國城妻子,及叁千大千國土、山森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大乘的苦行,是由釋迦牟尼佛的因地修行的方式而來,他在往昔修行菩薩道時,曾做種種的舍身供養及救生供養。比如他曾經爲了向羅刹惡鬼求得一偈,而不惜投身相喂;又曾在雪地見到餓虎,因缺食物,幾只幼虎也將餓死,所以投身飼虎。這是基于“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精神而倡導苦行。

  苦行的本身跟神教所修的苦行不同,也和以生人血食祭神的意義不同,在中國的《高僧傳》中,有〈忘身篇〉及〈遺身篇〉,專門收集舍身修行的高僧事例。千古艱難唯一死,人無不愛惜自己的身命,若能以身相舍或用火燒身,那是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忍苦耐心的。

  但是,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爲爲標准,以人間的倫理思想爲基礎,若有違背常情常理的行爲,便不是常人所能用而當用的,否則會使自己産生更大的煩惱,並且招致他人的物議。修行應根據原始佛教的精神,以人間身修行,佛法應是普遍大衆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如果強調特殊的菩薩行,而忽略了人間性、人類的共同性以及社會的普遍性,那就很難産生普化世間的功能,至多只讓人評爲奇行和異行而已。如此即使能夠博取若幹人的尊敬,也不能達到佛法普及化的效果。

  燃指焚身的例子,在近代有八指頭陀敬安禅師燃掉兩指;在越南有廣德焚身;在臺灣也有某法師燃去一指,其目的都是爲了某一樁心願。這些行爲者的存心和勇氣值得贊歎,但是我們不應效法,否則就偏離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至于燃頂雖有根據,出家人受戒燒戒疤則沒有出典可察,而且也爲時不久。在佛教流行地區,不論南傳北傳,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另外一個國家有此習俗。在明末清初之前的中國,也沒有這樣的風氣。而中共在文革之後,恢複傳授叁壇大戒,也廢止了這項規定。只有臺灣還在新戒頭頂燒香疤,然而這大概也燒不了多久了,所以我們不必提它。至于頭上燙十二個、九個、六個、叁個,乃至一個香疤,都沒有多大意義,只能說,燙得越多,表示發心越誠;如果是出于戒師們的硬性規定,那跟發心者本人的願心無…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