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只能說明自然現象的千萬億分之一。例如不要說太陽系以外的宇宙群體,尚屬不可知的境界,即太陽系內的九大行星,人類對其所知,還是有限。
另外從醫學觀點來探討人類身心現象,迄目前爲止,西醫所及的範圍在中醫看來,僅僅是解剖物質的死體,而中醫也不過探索到人體的氣脈──所謂活的肉體現象而已。至于精神病的治療,還停留在一籌莫展的階段;對于精神病的患者,除了使用麻醉、鎮靜的藥劑以及禁閉、拘留等方式來控製、約束肉體的行動之外,別無辦法。所謂心理治療,只能使用經驗的分析和推理,來給予疏導,但無法深入精神的層面──所謂精神是在物質之內、物質之上的無形而有力的活動。如果使用神鬼咒符等數術來治療精神病,有其療效,但其已非科學的範圍所及,而被指爲迷信的現象。
佛法的化世救人,自始便以心爲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煩惱、智慧兩個名詞來說明。煩惱增加則精神混亂,智慧增加則精神清明;若在精神混亂的狀態,任你用任何宗教、哲學、科學的手段來處理,都無法解決其問題于永久,但若能得智慧顯現,則一切問題,不論是屬于物質範圍或精神範圍,都將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時,對于物質世界的自然現象,不多做解釋。例如:世界有邊無邊、世界有始無始等這些問題,在佛看來都與解脫煩惱無關;重要的是如何運用修行的方法來消解煩惱、啓發智慧。此所謂智慧,不是認識的分別心,而是無執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自在,尚有什麼精神或物質的拘限呢?
在印度時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蓋物質的自然,講心就已統攝了物質的自然現象。所謂“萬法唯識,叁界唯心”,煩惱的心稱爲識,清淨的心稱爲智,凡是對于任何現象的拘執,都屬于煩惱的層次。佛法不重視諸法現象的探究,而是著重于如何轉識成智,否則容易本末倒置,執著幻化的現象以爲實體。心體無形、無相,亦不離形相;科學僅及于現象,現象多變而恒變,所以科學永遠不會成爲最後的證明,頂多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下向前努力。
正如老子所說:“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道家是自然主義者,是屬于物質的真正的了解者,而佛法認爲了解自然也是多余的事,若得心明,自然就在其中;僅僅了解自然而融于自然,也不等于自我中心的執著獲得解脫。科學僅及于物質世界的分析和探究,當然無法說明或表達佛法的真谛,但做爲方便的教化,科學的態度當然需要。所以,我們開始就說,佛法涵蓋了科學,而不受科學所限製。
□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佛教一向認爲,人的投胎、入胎,根據《圓覺經》說:“一切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說,衆生之有生死,就是因爲有男女的欲念與欲事,淫根不斷,無法出離生死。在投胎之時,多半是由于對于父母的房事,産生顛倒愛著;對父親産生興趣,入胎即爲女嬰,對母親産生貪染,入胎即爲男嬰。所以,在出生之後,女兒對父親的依賴,兒子對母親的依戀,成爲一般共同的心理現象。
可是,現在由于人工受精,發明試管嬰兒,投胎和父母的性行爲,沒有連帶關系。其乃從母體摘取成熟的卵子,從男體取得精液,在試管中受精,成爲胚胎之後,再安于母體的子宮,這與佛教的說法,不相一致,又從何解釋呢?
關于投生、入胎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父母的好合之時入胎,見淫欲相,或見宮殿相、光明相,而忽然入胎;另一種是由于跟父母還報因緣,不論或恩或怨,由業力自然促成,所以不能說全是出于見到父母的好合相而入胎。然而,依據兩性相吸的原理,精卵本身便帶有性別,若不離淫欲性,便可能在因緣成熟的任何情況下入胎投生。基于這個道理,現在的試管嬰兒的問題,對于佛教來講,即可迎刃而解。
□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從較爲原始的佛教聖典阿含部起,即有相同的記載,例如《長阿含》的《大樓炭經》第一品、《起世經》第一品、《起世因本經》第一品,都講到我們的世界是以須彌山爲中心。須彌山的四個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稱爲南瞻部洲,或稱南閻浮提,就是我們所住的世界。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腰各有四個宮殿,稱爲四天王天;在山頂有叁十叁個宮殿,稱爲忉利天。可是依據現在的地理學和天文學的觀點,我們無法找到須彌山,也不知道另外的叁個洲在那裏。如果說須彌山的神話,就是起源于印度北方的喜瑪拉雅山,是比較妥當的;而且此一傳說,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以前,已經在印度流傳,佛教的經典只是敘述古老的傳說,不必過于重視。何況佛教的教義,是在解決人間生活的實際問題,不在用科學態度說明世界觀。如果一定要追究世界的形狀、形態,我在《正信的佛教》之〈大千世界怎麼講〉一題中有所說明,不妨參考。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佛法的理論根據,以叁種標准作爲說服人的方便,那就是:1、現量──用事實證明;2、比量──用邏輯推論;3、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1、2兩點尚不成爲問題,第叁點在今天已成了引起爭論的焦點。因爲近代佛教學者用曆史的方法論,用考古學、語言學、進化論的角度,來研究佛教的聖典,發現佛陀釋迦世尊的當時,並沒有留下成文的經典,最早的經典傳誦,也不是成文的書籍,是憑以口傳口,代代相傳。
由于流傳的地域越廣,時間越久,經典的內容越多,便見其不同的分歧觀點,這就是形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後,又漸漸地出現了大乘經典。不論是小乘、大乘的各種經典,均須出于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傳,而任何一個派系,都認爲他們所傳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說,這便形成了所謂“部執”或“部計”的思想。站在他們任何一個立場,多以爲他們的所執、所計,是不可違背的聖言量。可是到了今天的學者,能把現存各派、各系,每一個時代所有的聖典拿來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後的增減;但如果要他們把全部聖典均視爲佛說而不相違背,那是辦不到的。而如果對這些聖典,全部予以否定,或采取懷疑的態度,便無法使人獲得無盡的利益,也就産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如何折衷、取舍,便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
其實,這樣的問題,非于今始。在印度,就已産生了教判思想和判教的辦法,例如《法華》等經,判一切經教爲大小二乘;《楞伽經》分頓漸二門;《華嚴經》舉日出、日中、日沒的叁照;《涅槃經》分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五味。到了中國,則有羅什叁藏的一音教,羅什的弟子道生則分爲善淨、方便、真實、無余之四種*輪。後來的天臺、華嚴、唯識等各宗,也均各依經教而有教相判釋的施設,其目的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佛陀說法的物件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行方法的佛法;但是,古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所做的教相判釋工作,漸漸地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和觀點。以現代人能夠接受的觀點來看,佛說的“聖言量”應該貼切到佛法的根本教義──叁法印和四依爲基准。
所謂叁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從因緣法看,是無我的,是空的;從因果法看,是無常的,是苦的;無常與苦是世間法,無我寂靜是出世間的解脫法。四依是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從叁法印的原則看一切經教,就可以過濾而見到什麼是純佛法;用四依來衡量一切的經典,也可極其容易的發現,何者是佛法,是我們可以依據和信賴的佛法。以此標准,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根本教義,那一些是隨順世俗要求而說的方便教義。
□佛教對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世界末日這個名詞,是基督教所高倡出來的,不過,這也是事實。佛教把此世界的生滅,分做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空是從無中生有,有的階段又分爲成、住、壞叁個階段,壞的結果,又歸于空無。我們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階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動;成的階段是由稀薄的物質團聚、凝固,漸漸形成地、水、火、風四大類的形態,完成四態的定型之後,才漸漸發展出生命活動的現象。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來,非出于任何人或神的創造;住的階段就是生命活力的舞臺,而其本身也漸漸地由成熟而趨于衰老,終至于朽壞。那便是壞的階段,已開始不適于生物的生存。直至徹底地毀壞,就變成了全面物質世界的崩潰,而歸于空的階段。之後,再由于十方世界同類的共業衆生業力所感,而完成了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衆生業力的消長而有起滅。
如果說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壞的階段的開始,所以,佛教並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一天,只是觀念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說世界末日是出于上帝的意志,爲了對于信者的救濟和不信者的懲罰,末日來臨之時,就是基督降臨之日,把他所愛的選民帶回天國,他所不喜的人便打入地獄。佛法所說壞的階段的降臨,屬于自然的現象,是此一世界衆生的共業所促成。當在此一世界無法居住之時,依據各自的業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轉生。
不過,佛教另外有一個名詞稱爲末法時代,在末法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則上,釋迦世尊住世的時代,稱爲正法;世尊涅槃之後,稱爲像法,此時,只有形像做爲代表;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稱爲末法。末法時代,信仰佛教的人數漸漸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證聖道的人則已沒有了,到最後佛法也就被世間的邪說和物欲所淹沒,縱然尚有佛經存在,也沒有人去信受奉行。因此,希望衆生在佛法還住世的時代,衆生還願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階段,要趕快努力,護持叁寶,維持慧命于不墮,則可將佛法住世的時代,無限止地往後延伸,爲人類帶來前景和希望。所以,末法的思想,並不像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那麼可怕。
如果你的善根深…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