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佛壇之供置與供養▪P2

  ..續本文上一頁又再畫蛇添足地在玻璃上切割一個「呼吸孔」,這卻是一種很無聊的做法。佛像代表了具圓滿力量之佛陀,又怎麽會窒息或因一層玻璃之隔而「吸」不到供養呢?這樣做只是反映了我們對佛陀之圓滿能力存疑。事實上,不論是佛陀或造像,都根本不需要我們凡夫所作之供養。我們作供,爲的是自己積集成佛之因而已,並非爲了滿足佛陀或佛像之需要。

  佛像之右面,亦即我們面對佛壇時之左方,應放一部《大品般若經》、《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菩提道次第廣論》或其它任何一部佛經之梵文、漢文或藏文印本,以代表佛的語。《大品般若經》爲諸佛之究竟教義,《菩提道次第廣論》爲一切佛所教之精華。佛經與論著並非佛法,但它們代表佛法,故且我們以佛經表義佛之語。叁寶中以法爲最上依止,因爲我們是透過奉持佛法才能成佛的。嚴格上來說,我們可以把經書放佛像及佛塔上,但不能把佛像放經書上,因爲法寶爲最上依止,尤甚于佛寶。以上並不是說大家要把經書放佛壇的佛像頂上,只是解釋即使這樣做也並無不如法之處而已。把經書放下面墊高佛像是不如法的,二者雖同爲聖物,但經書所代表的法在定義上比佛寶更爲神聖。

  佛意以一座小佛塔代表,放佛壇之右,亦即本師像的左手那一邊。

  佛壇是我們藉以積集功德的「工具」,我們必須謹慎重視。我們應每天對佛像恭敬瞻視一眼,並恭敬頂禮叁次或更多次。我們勿說「這些佛像我早就看熟了,何必天天再看?」這種話。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佛」,這位尊者在過去生中,曾是一位郵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廟時,無意中見到過去佛的壁畫,便心生歡喜地發願:「如果我在未來能得見這麽偉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發願,舍利佛便積下了成爲釋迦本師身邊弟子的因緣。在日常見到佛壇時,我們也應恭敬合掌躬身。

  這些代表佛陀的物品,即使不信的人看到也會得益。只要不信佛的家人不抗拒,我們在家中設佛像等,對他們也有益。若我們在家裏供奉佛像的話,最好能向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員或朋友作少許介紹,譬如怎麽在佛像前獻上供品或禱告等。即使在許多傳統的佛教國家中,佛法似乎有衰退甚至消失的現象,在介紹佛像時,若同時略講佛教史和佛法大意,對聽者會有大益處,也避免日後家人因誤解而生出反感。如果家人十分抗拒,我們則應善巧地處理。

  對諸佛、叁寶作供養,能令我們得到廣大功德、積集成佛之資糧。供品可以是任何美好的物品,種類繁多,不勝枚舉。一般來説,我們可以供上水、花、燃香、明燈及食品。它們各有其吉祥的表義。

  供水是最容易不過的供養了。由于它隨處可得,並不費甚麽錢,所以我們肯定不必透過種種不良手段才得到它,這確保了供品來源之清淨性;又因爲它並不值錢,我們在供奉時恐怕不易生出吝啬、不舍的心,這確保了供養心的清淨性。最好的優質水,具備八種特性,各有其吉祥表義:水的涼性表義持戒清淨;甘味表義享百味食;質輕表身心壯健;性軟表意念柔順;清澈代表心明;無臭表義無障;益喉之特性表語妙;養胃的特性表義無病。在供水時,我們按喜好供一杯或幾杯清水或依西藏傳統供上七杯均可。在上供時,不應把空杯放佛壇上才倒水入杯中,而應先在杯內放一點水,在供桌上放好位置,再以壺添滿,這樣可避免空杯作供的不吉祥緣起。用壺把水添滿時,不可胡亂地倒水,而應用雙手像爲皇帝供茶般恭敬添上。添滿水的杯,水位不應離杯緣多于一顆米粒的粗度,但亦不可過滿而溢出。此外,如果供奉一杯以上,這些水杯應整齊地排成一條直綫,杯與杯之間距離一顆米之粗度,即不過疏,亦不緊貼。在西藏的傳統是,我們在早上供上新水,在下午近黃昏時把水供撤下,翌晨再上新供。在現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或許會很晚才回家,故此只好在晚上撤供了。倒出水的空杯不應放在供桌上。這些供杯,我們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供完佛的水可以自己飲用。

  供花可以積集于未來生相貌莊嚴美麗的緣起。花可以采用鮮花、假花或整盤的盆栽,只要別供本身有毒性的花即可。

  燃香必須用無化學原料在內的配方,如純檀香或沈香的粉或木條均可,許多藏香亦適合這用途。供香爲的是供香氣而不是供黑煙,所以我們不必把香爐放在太近佛像的地方,而應把燃點了的香在供桌前略爲熏揚一下,再把香爐置較遠的地上,這樣便不會把佛身熏黑。佛陀的鼻根非同凡夫,絕不會因香爐放遠了而受不到供養,所以大家不必有此幼稚的顧慮。漢地的香爐常常印上經咒,這是很不合乎傳統的商業做法,大家千萬不要買。要買香爐的話,應選沒有印上佛像、經咒的簡單類型。此外,漢地賣的電香支是幾根閃爍、像香的東西,並無供香氣的意義,而且閃爍不定的光明也是一種不佳緣起,大家避免爲宜。

  燈供的目的是爲了供上光明,它的緣起是于未來生具有智慧及眼目明亮等。如果供的是油燈,應用較優質的燈油及

  #123;較燈芯長度,以保燈光明亮、無煙、光明顯金黃色而非

  #123;色及不閃爍。供燈之主旨是供光明,有些人喜歡供用電的燈,這亦沒有不合乎傳統的地方。

  供食應用素品,例如水果或任何以叁甜叁白物(注:即白糖、黃糖、蜂蜜、牛奶、酸奶及牛油)製成的食品等。供品必須是自己能力範圍內買到的較佳品,而非自己也不願吃的過期食品。食品不一定要天天換,但在水果等不再新鮮時便應更換了。

  供佛是爲了我們自己積集功德而做的,並非諸佛希罕我們的供品,所以我們必須認認真真地擺置供品。以上所說的種種供品,我們不必全部供齊,但卻要注意必須放置得十分整齊莊嚴,不可像是把東西施舍給乞丐或畜牲那樣地丟在桌上亂放。供品必須排爲一列,各有一顆米之距。在排供時,必須恭謹如爲皇帝奉茶一般。事實上,這個譬喻一點也不誇張。皇帝與佛之間,絕對是佛更偉大。對皇帝奉茶尚要恭謹十足,何況供佛呢!排供的規矩,亦有其內義。好好地去做的話,能具足吉祥因緣;反之則積不好的緣起。供品排直表義心直;供品間距離太疏會積與上師、佛陀及正法分離之不吉緣起;供品間距離太密則有心滯之緣起;供品放杯中太滿,有持戒不嚴之緣起;供品不滿杯則有缺乏資財之緣起;排供時不嚴謹而把供品放下時有聲,則有心不平靜之不佳緣起。擺放莊嚴是爲了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而不是做給別人看,這是自己的修持。

  在放好供品後,我們可以增誦「供養雲陀羅尼」,因爲這個咒能令供養之功德增長。咒是 :

  唵 南摩 爸嘎哇爹 兵渣 沙哇 趴瑪 打辣 他化嘎他呀 阿啦哈爹 叁日叁仆達也 他地呀他 唵 兵渣 兵渣 瑪哈兵渣 瑪哈鐵打兵渣 瑪哈必打兵渣 瑪哈仆地切他兵渣瑪哈布疊 曼多巴叁 打瑪辣 兵渣 沙哇 卡瑪 阿哇勒那 必疏打辣兵渣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m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然後我們恭敬頂禮叁次,再誦皈依文叁遍,便完成了上供,這時便可忙別的事了。

  有些人擔心萬一忘了供養會遭佛陀責罰,這是不必要的顧慮。諸佛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凡俗受用品,亦不會因行者漏了供養而發脾氣。

  剛才說過,供品不拘種類及數量之多少,但我們卻要注意供品之來源清淨及供養心之清淨。甚麽是「來源之清淨」呢?這是指供品並非由如殺生、偷盜等十惡業而得來的。別人雖不知我們壇上供品的來源是否清淨,但我們自己心中有數。如果不作惡業便得不到供品以供佛陀的話,甯可只供清水或索性不作供,這樣反而會更令佛衆歡喜。這其中只有一種例外情況,譬如說你作了某惡業,現在十分痛悔,便在佛前忏罪,把造作此惡業之得來品供上,發誓不再犯同等惡業,在這種情況下B來源自惡業的東西倒是如法的。

  有些人興供是爲了讓別人知道他有財,或爲了讓人說:「你真是個大居士!」等等。以這種心作供,即使供養許多錢,利益也極爲有限。以求名利的心作供的人,作供後更可能因別人贊美而致貪念更盛,這比不作供更爲糟糕。此外,供養本來只取決于內心,而不拘供品多少,但本有能力者如爲了吝啬而只供少許,也是不好的。「供養心之清淨」正是指作供時心中沒有這類吝啬、後悔、不舍得或爲求世間名利等心態。正確的供養心,是爲了利益衆生而願成佛之心,亦即菩提心。我們爲了成佛作供,以積聚成佛之因。在作供時,我們必須用這種動機來供養。小乘發心的行者,爲了積集出離之因而作供,這也是如法的。在作供時,我們應心生歡喜,爲了衆生、爲了成佛而作此善因。

  在佛陀年代,舍衛國有一個女乞丐。有一天,城裏的大王、大臣及貴族等興大供養,她便也想對佛陀作供,但苦于無錢,所以便只好以行乞所得之一錢買油,供了一盞最小的燈。她在作供時發願:「但願我于未來能具大智慧,以滅除一切衆生之愚昧!」這盞小小的油燈,便與許多由國王及富人等所供的大油燈放在一起了。在供燈翌晨,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巡更經過,發現全部大燈都早已油盡燈枯了,這小燈卻光明依然,猶如新供的一樣。目犍連便想:「天都亮了,燈還亮著幹甚麽呢?」,于是便以手搧燈,燈卻不滅,祂改以衣袍搧燈,燈火還是不滅。在目犍連不明所以之際,佛陀剛好走過,佛向目犍連說:「這燈是一個具『大心』的人所供的,盡管你用四大海洋的水來灌,或以巨風來吹,也不可能把它滅掉!」由此可知,如果供品來源清淨,供養心亦清淨,以欲利益一切衆生之菩提心上供,即使供的只是很小的東西,也能積無量功德。爲甚麽呢?這是因爲衆生之數目無量,以致功德亦得以乘大無量倍之緣故。反之,如供品來源有問題,或供養心是爲了出名或一己私利,則不論供品有多大、多好,所得功德十分有限。

  大家不需懷疑佛到底會不會應請而到臨受供。諸佛之悲心無等,力量也無等。祂們不是凡夫,不需要用轎車接送,只要一起念作供,祂們就臨前受供,甚至沒有召請,諸佛也一樣在面前,因爲諸佛其實根本就同時遍布一切時處,只是我們因業力蒙蔽,無法見到祂們而已。在佛陀住世時,有一個國王的女兒天生醜陋無比,令國王十分憂心,不敢讓公主出外,又不能把他許配予鄰國之王孫貴族。後來國王強迫一個大臣迎娶公主,大臣在沒法之下屈服了,但他把公主鎖在一個木櫃內,只把食物定時通過櫃上之小孔喂食。大臣的友人及同事都十分好奇,大家都以爲公主必定國色天香,所以大臣才不願被人看到她的美色。有一天大家忍不住好奇了,就借故把大臣灌醉,偷了他的門匙來看一看這公主。一看之下,大家都嚇了一大跳,原來公主的皮膚好像蛤蟆那樣,大家都嚇跑了,從此大臣就更加嚴禁公主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有一天,佛陀與衆弟子來了這國土,所有人都去供養及瞻仰佛容。公主聽到消息後很傷心,想著自己不只天生貌醜,還十分福薄,無緣供養佛陀,心中很想要供養佛陀。突然間,她透過小孔看到櫃外金光萬丈,發現佛陀不知怎地就已經站在櫃門外了,光明正是佛陀的袈裟放出來的。原來是釋迦如來應她心中之祈請,以神通現化在她面前。公主就對佛陀作供養及禮拜,佛陀也加持了公主。這件事發生以後,公主的身體起了奇妙的變化,好像蛇脫皮那樣,外面之粗糙皮層裂開脫掉,裏面是很美的皮膚。大臣後來當然很以這妻子而自豪,就放了她出來,也允許她出外與國民見面了,這公主之美貌從此成爲該國佳話。這是佛經上的一段記載,從其中可以知道,只要衆生誠心迎請,佛陀等聖衆的確會來臨加持,所以我們不需生疑,也不必擔心請不到佛祖到臨受供。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佛壇之供置與供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