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成長 - 非結婚不可嗎?

  方外看紅塵 聖嚴法師

  

  

    非結婚不可嗎?

  

  問

  

  臺灣人愈來愈晚婚,甚至不婚。父母急著爲叁十好幾的女兒、兒子作媒,就怕兒女老了沒有後代照顧。但也有人說,早就養兒不防老了,只要自己過得好,何必結婚呢?人生非結婚不可嗎?

  

  答

  

  隨著時代的改變,年輕人愈來愈怕結婚。看起來,怕結婚的原因是太麻煩了。萬一要分手,結婚雙方在財産、法律、家屬上的問題,都比沒婚約只同居的人麻煩,所以幹脆不結婚了。

  

  如此一來,男女之間好象更自由,似乎彼此誰都不要控製誰、誰也不需要負擔誰的責任。但是這些新的作法,看在老一輩父母的眼中很不習慣。在父母的年代,一般人多半會結婚;因爲老人家要抱孫子,自己死了,還有子孫可上墳。這是上一代父母的想法。年輕人不再在乎家族香火是不是有人繼嗣,他們不在乎家族,而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結婚到底好不好,要由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精神上各個層面去思考。

  

  我常說,人生對于伴侶的需求,可以分幾階段來看。青年男女談戀愛,是找情感上的伴侶;結婚之後,開始生兒育女,這時生理伴侶的角色就相對明顯,當然也有生活上的扶持。

  

  到了中年,兒女漸長,男女之間更是生活伴侶,一起解決家庭問題;到了老年,老伴是精神伴侶,老了,還有人可以說說話,互相照顧。爲了填補人生過程的孤獨、寂寞、還有無奈等情緒,人是需要伴侶的。

  

  在我留學期間,有個朋友常常待在咖啡館,喝茶看書;朋友都走了,他還不回家。爲什麼呢?他說,有人的地方才算是家。在咖啡館還可以看到人,回到住的地方,只是堆書的「圖書室」;沒有人的地方,不算是家,所以他甯願晚些回去。

  

  如果一個人不屬于任何家庭、任何群體,當然覺得孤獨。法鼓山有不少信衆沒有結婚,但是他們不孤獨,因爲他們有修行的伴侶。如果人生四階段的需求,可以在婚姻之外找到,不結婚當然也是可以的。

  

  晚婚、不婚成了趨勢,社會也要留一些空間給他們。不選擇傳統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有些老人家把貓狗當成家人,把動物當成生活上的伴侶,動物伴侶需要他、圍繞他,讓他們因此有了情感寄托。

  

  其實,人還是愚癡啊!結婚一輩子,人老了,兩口之中總有一人先走,人總還是會有孤單的一天。

  

  不選擇傳統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