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P4

  ..續本文上一頁性的啓悟。再說,若真要以學曆來論的話,則不知孔子、孟子、莊子、耶稣、釋迦牟尼佛、蘇格拉底、韓愈、朱熹等人,又是什麼大學畢業?所以,佛教寺院其實就是一所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是一所擁有無限學習空間的大學,在佛教大學裏,人人皆可就讀。

  

  --------------------------------------------------------------------------------

  

  四、未來佛教大學的方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過人才的教育、培養,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得以傳衍至今;今後佛教的前途發展,仍有賴人才來興隆,人才則必須靠教育來栽培,因此唯有重視佛教教育,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曾在一次會議中表示:佛教當前最重要的叁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是教育,第叁還是教育。真是語重心長!

  

  目前臺灣佛教界如前所提,分別有華梵大學、慈濟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都是由佛教團體所創辦,不但辦得有聲有色,並且受到教育部的肯定與社會大衆的認同。例如由佛光山所創辦的佛光大學,在一九九九年正式開學啓教之前,即承教育部補助一億六千八百萬元,這在中華民國的私立大學中,是史無前例的殊榮。因爲一般大學通常是在開學叁年後,視辦學成績優異,才能獲得政府的獎助。一億六千八百萬元對于辦理一所大學,雖然數目極爲有限,但是教育部給予創校者的鼓勵,意義之大,卻是非比尋常。

  

  再者,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之初即獲教育部同意先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一般的大學都是從招收普通生開始,而佛光大學一開始即以六個研究所對外招生,並經教育部與環保署評定,創下了「十大第一」的殊榮,分別是:

  

  第一、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後,即承教育部補助經費的大學。

  

  第二、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之初就先行招收研究生的大學。

  

  第叁、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通過教育部環保評估後啓建的私立大學。

  

  第四、佛光大學是第一所校本部與城區部同時設立的大學。

  

  第五、佛光大學師資陣容堅強,師生比率一比叁,此在大學教育裏,實屬第一。

  

  第六、佛光大學是第一所結合一百萬人所興辦的大學。

  

  第七、佛光大學是第一所接受政府委托興辦小學、中學的大學,如公辦民營、特殊藝文的拔雅小學,以及林語堂紀念館等。

  

  第八、佛光大學是一所精致的森林大學,風景優美,山水第一。

  

  第九、佛光大學開辦初始,即接受國際學生報考,較之過去中國學子紛往國外留學,現在外國學子也能到我國來留學,此亦堪稱第一。

  

  第十、佛光大學是宜蘭地區第一所正式的民間大學。

  

  佛光大學創校之初,即立定以辦一所精致型的森林大學爲目標,希望學校的師生朝向師徒式的關系發展,學生不只是知識的追求,而是師生共同生活,並與社區結合,將來立足臺灣,和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成爲一所國際性的大學。

  

  佛教不但關心僧信的教育,甚至重視東西方文化交流,例如佛光山十年前在美國創辦西來大學,主要是有感于數百年來,外國人在中國創辦許多教會大學,爲何只來沒往?因此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在美國辦大學,也有爲國人回饋西方的一點心意。

  

  佛光大學,乃至南華大學、西來大學的興校,是佛光山在創辦佛教學院,爲佛教培育創辦佛教事業的人才之外,也希望能爲社會造就福國利民的優秀人才而創辦。因此,僧伽教育與一般大學教育,如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是未來佛教發展教育的兩大目標。

  

  有關佛教設立大學的未來方向與理想,茲提供數點意見如下:

  

  (一)在學製方面 佛教可以立爲教育學院,佛教有諸多深奧的思想理論,可以歸到哲學系;佛教的雕刻、繪畫、建築之美,可以設立藝術系;佛教的典章製度、禮儀規範,可以和現在的企業管理結合,成立管理學院等。

  

  (二)在師資方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爲人師者,要能以身示範,所謂「身教重于言教」,要講究人格、道德、熱誠,以及專業的學術素養,不可濫竽充數,誤人子弟。

  

  (叁)在環境方面 寺院應與校舍分開,各自獨立。不過「寺院大學化,大學寺院化」,這是未來佛教弘化的必然趨勢,因此寺院建築,大雄寶殿應該改爲禮堂、集會中心,齋堂改爲餐廳,不一定采過堂方式,改以自助餐方式,可節省人力。

  

  (四)在學生方面 要重視戒、定、慧等人格、思想、生活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以及拓展國際的視野,破除地方情節,養成同體共生的國際觀。

  

  (五)在生活方面 將佛教的四威儀落實在衣食住行生活中,不要只有學,沒有行;只有理,沒有事;只有教,沒有用。我們的生活中,要理事圓融、行解並重、福慧雙修、人我共有。

  

  (六)在修行方面 修行非只是打坐、參禅、念佛,應該參與活動、融入團體,平時參加社團、旅遊、義工、茶道、讀書會等,做爲修行的活動。

  

  (七)在感情方面 在佛教裏,如《維摩經》提倡的世樂、法樂、欲樂等,雖有層次,但在社會上爲接引廣大衆生,應該承認社會的需要,不要把小乘的禁欲思想,用在大學裏傳播。

  

  此外,未來的佛教大學要有教育法規保障,要跟一般大學一樣,爲國家公衆所共同承認,不要自閉門戶。甚至要有自學教育或自我、自覺的教育,透過資格檢定考試,承認其相同的學曆與學位。也希望未來一般大學能加入宗教課程,甚至國家也可以把某些專門學科交由佛教大學來承辦,例如心理學、物理學、生命學、生死學、未來學等。再者,未來的佛教大學不但可以在都市開辦,有的也可以分散到山林裏,因爲人的性情需要山水的孕育與涵養。

  

  除了正式創辦佛教大學以外,今後全國所有的大小寺院,也希望能發揮學校的功能,把地方寺廟列爲圖書館,當成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共同來推動佛教的社會教育。

  

  有關佛教學院的僧伽教育方面,興辦佛學院最不容易突破的,便是師資難求,以及有思想、有悲願的青年學生也不容易找。但是盡管如此,興辦教育,永遠是佛教應該堅持的方向,要有辦理師範學院公費就讀的理念,如此才能吸收一些優秀的青年,免于經濟窘困、學費無著而不能進入修學。

  

  對于未來佛教在教育政策上應該如何突破困境,走向社會,茲再提出一些意見如下:

  

  (一)如一般學製一樣,爲佛教學院訂定初、中、高、研究所等各級層次。

  

  (二)爲各級佛教學院訂定初級、中級、高級、研究所等標准的教材。

  

  (叁)爲各級佛學教育評定合格教師。

  

  (四)訂定佛學教育機構的設備標准,如教室、禮堂、靜修室、運動場等。

  

  (五)加強培養佛教教育行政人員,如學務、訓導,並給予資格的認定。

  

  (六)佛教教育應該共同組織一個領導中心,如佛教聯誼會、佛教教育中心等,經常舉辦各種講習會、聯誼會等活動,讓各校、院際之間互相來往、交換訊息。

  

  (七)學生畢業後,優秀者應協助其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

  

  (八)各院學生應有院際之間的共同活動,如論文比賽、講演比賽、梵呗比賽、書法比賽等各種競賽。

  

  (九)規定佛教的布教師、住持、監院等,應由各級學院畢業的學生充任。

  

  (十)設立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所有社員會考製度,認定其資格,以便使其爲佛教服務。

  

  (十一)呼籲信徒支持佛教的教育事業,以裝佛像、助印佛書、打齋供僧等布施做功德的心來贊助佛教事業。

  

  (十二)鼓勵各界多設立獎學金、貸學金,讓研究佛學者無後顧之憂。

  

  過去,中國佛教曾經曆經明清時代山林佛教的式微時期,如今已慢慢走上複興之路,各佛學院相繼造就許多人才。即連鄰近的日本、韓國、泰國等地,佛教教育都相當發達。目前日本各地佛教大學計叁十余所,其中以曹洞宗及淨土真宗所辦的最多。淨土真宗所辦的大學有淑德大學、武藏野女子大學、同明大學及佛教大學。曹洞宗所辦的大學包括東北福祉大學、駒澤大學、鶴見女子大學、愛知學院大學等,其中駒澤大學創于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是全世界禅學研究及藏書最豐富的大學。

  

  韓國方面,經教育部所承認的佛教大學有兩所︰一所是東國大學,另一所是中央僧伽大學。東國大學成立于一九○六年,其教育目標在透過「悲智願行」使學生「體得智慧」、「實踐慈悲」、「菩薩精神不退轉」。僧伽大學的設立理念在追循佛陀精神,培育學生的慈心悲願,發揮僧伽和合與爲法忘軀的精神,光大佛法、續佛慧命,並繼承韓國佛教傳統文化,授予學生廣博的人文及自然科學知識,培養其深入社會、服務世間的願力與能力。

  

  泰國佛教分爲兩大宗派︰法宗派與大宗派。泰國佛教大學也是由法宗派與大宗派各辦一所。法宗派的大學設在僧王的道場,大宗派的大界寺大學設在曼谷僧長的道場。泰國佛教大學學費全免,由國家宗教廳負責管理。

  

  臺灣方面,佛教學院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未來不管是佛教學院或佛教大學,要重視思想與生活的教育。在思想訓練方面,不要停頓在自我見聞的分別裏,要擴大心胸,增加悟性;在不平中能心平,在不滿中能自滿,凡事舉一反叁,思前顧後,才能承先啓後,繼往開來。

  

  此外,要重視生活教育,不能死讀書,尤其要重視旅行、參訪,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現在的教育都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牟利,沒有學習理路,所以博士不會做人,大學畢業不會倒茶。因爲沒有生活教育,這是教育的失敗,所以佛教講搬柴運水都是佛法,就是注重生活教育。再如美國的大學生,畢業後想要再研讀博士,必須到社會上工作一、二年,從實際生活中體驗課本所獲得的知識,這就是重視生活教育。未來的生活教育,要從掃地、煮飯開始,學習做人,養成人格教育,畢竟佛教教育跟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爲了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或者是爲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卻包含了慈心悲願,爲了自利利他,因此責任重大。

  

  --------------------------------------------------------------------------------

  

  結 語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寺院興辦義學,舉辦各種講習會,創辦學校,自古皆然。然而過去一般人把佛教定位爲「慈悲的宗教」,因此只著重慈善事業的推動。其實,佛教如果只是一味的從事慈善事業,則與一般社會的慈善團體又有何不同?所以只標榜佛教的慈善事業,則佛教本具的教化功能與崇高價值,就會隨之沒落。

  

  佛教其實是個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佛教旨在弘揚教義。佛教認爲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僞;斷除煩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二千多年前,佛陀不但自己了悟「緣起性空」的人生真谛而證悟成佛,並且留下千經萬論,指出人生的真相,幫助世人解開生死之謎,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人生方向的生活寶典。因此,以慈悲、智慧、結緣、忍耐、慚愧、感恩、知足等佛法來教化世道人心、淨化社會風氣,這才是佛教的真正主旨所在。

  

  目前臺灣佛教到處都有人講經弘法,真可用「朝氣蓬勃」來形容,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布教師的專業、素質、涵養、德行等條件的良莠不齊,卻又不免令人爲此憂心。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佛教史上的出家人都必須經過甄試,如︰唐時玄奘大師要求剃度,因年齡太小本不予錄取;宋、明、清各朝的出家人,也都要背誦幾部經論方算合格。現在活躍于各處弘法的布教師,若沒有經過佛教學院的教育,就如密醫,不爲人所信賴一樣,因此佛教複興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之訓練在于有規模的教育。

  

  有規模的教育應注意下列四點︰

  

  (一)從理論的教育到實踐的教育 過去佛教一直非常重視理論的研討,對人間的各種技能實踐不夠,而現代的佛教青年,應該切實參與社教活動、佛學講座、夏令營等,將佛教帶動起來,從對佛學的研究,而到能進入社會的實用。

  

  (二)從思想的教育到生活的教育 過去的教育只注重修學的年資,在思想上很不明確,故在生活上便表現不出佛教的特色。佛門除注重道心、發心外,對叁千威儀、八萬細行、衣食住行等生活作息仍不可忽視。思想的忠貞、生活的正常,這是佛教教育的重點。

  

  (叁)從出世的教育到入世的教育 佛門教育旨在培養弘化人才,仍以青年僧寶爲主。故佛教教育先要加強入世的信仰訓練,把自己的思想、行爲淨化了,所謂有入世的事業,更要有出世的思想。

  

  (四)從人格的教育到佛道的教育 修道者要先從人格上完成,人格就是一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良知不健全,就不能成爲一個好的佛學家。所以,一個健全的佛學研究者,要能悲智雙運,要以菩提般若爲根本,才能圓滿佛教的教育。

  

  除此以外,今後隨著佛教弘傳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間隨之擴大,寺院的功能也應該更作具體的發揮。因爲人們到寺院中來,除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在更高層次文化裏,現代的寺院要設立圖書館供人閱讀佛教典籍;提供視聽中心、簡報室介紹佛教文化史迹;有會議室可以研討、座談、開會;有講堂可以布教弘法、舉辦活動來引導人心向善,達到淨化社會的功效,如此才能使佛教寺院真正發揮教育、文化等化導社會的功能。

  

  總之,社會大衆需要佛教教育來提升精神生活、社會大衆需要佛教教育來辨別是非邪正、社會大衆需要佛教教育來了解人生意義、社會大衆需要佛教教育來促進社會和諧。所以,佛教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而佛教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應該關心佛教教育。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花的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