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與因緣 四、實相無緣生性空

  因果與因緣

  

  

    四、實相無緣生性空

  

  從教理發展史上看佛教,自大衆部而高揚了般若的空慧之學,自上座的有部開出了名數分析的唯識法相,此即構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二系。唯識講有,般若說空;有是說明假相的,空是說明實相的。若不從假相的分析,無從以理解來明白實相,實相的本身,絕不是可藉假相的分析而得理解,而是要從真切的修持中透悟,然在透悟之前必須明白了包圍在實相之外的煩惱妄想,是些什麼之後,始能逐漸除煩惱而得明心見性,洞徹實相。

  

  唯識法相之學,有人解釋爲佛教的心理學,其實不然,心理學的目的,止于心理活動的剖析,達于心理狀態的正常化。唯識則對衆生生死及生命之源流與波揚變化,作追根究底並截斷衆流,拔除生死根本的所謂正本清源的工夫。

  

  一般人,除了不可知論及唯物論者之外,大多相信人死後尚有靈魂之說,並且以爲,肉體與靈魂的關系,像房子和人的關系一樣,房子破舊了或壞塌了,人可以搬進新房子去,又像是旅店和旅客一樣,在旅途中的旅客,可以不斷地換住不同地區的各種旅店,旅客本身是不會變更的。

  

  然在唯識的觀點上說,並無一成不變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衆生的生命之持續,是隨時變遷的,它的主體,看來似乎是一,實則是由許多不同的業力所感的「識」所顯現,只要身心繼續不斷地活動,業力感染所成的識的內含成分,也跟著繼續不斷地變化。

  

  只要有「我」的觀念的執著,就有業力熏成的識,到了「無我」││不受貪欲、瞋恚、無明愚癡等煩惱心所動搖惑亂之時,業力的熏染,便不存在,生命主體的識,也就不存在了,此時稱爲轉識成智,即是轉凡夫爲聖者。唯其由于生命的主體,本來是剎那變化的假相,所以它有徹底消除的可能。

  

  不過,煩惱的識,本身即是清淨的智,故不會由于煩惱的消除,連智慧的功用也沒有了。所以佛教不是斷滅論者,要注意的是,到了智慧顯現之後,智慧與煩惱的區別界限已不存在了。這也正是實相無相緣生性空的境界了。

  

  佛教到了中國,比較起來,是喜歡空的,但卻並不喜歡印度的般若空,不論是天臺、華嚴、禅之各宗,都是空與有的調和論者,總是要講心和性。

  

  所謂清淨心和實性、佛性、法性,都是在空去煩惱妄心之後,尚有一個菩提心或寂滅性,這稱爲唯心論的佛教,以心爲中心,例如天臺稱一念叁千,不出一心。或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的觀念,均系空與有的調和論,講真空的同時,又要講妙有,這是由于中國的固有文化,喜簡樸,所以對繁瑣的名相分析的法相唯識學,未能作廣大持久的弘揚;又由于中國文化,重視實際的生活,所以對于一空到底的般若之學,也不能作廣大持久的弘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