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六、慧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六、慧

  

  慧是包括知識範圍的「認識心」和「檢擇力」,知識不能涵蓋慧的內容,從知識可以升華到慧的領域,佛教不是知識的宗教,卻是使知識升華爲智慧的宗教,那是因爲除了肯定世間的知識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識的「悟」的經驗下而獲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識的「認識心」和「檢擇力」。不過,慧的獲得雖在于悟,慧的尋求,仍不能離開知識,它有「聞」、「思」、「修」的叁個連環性的步驟:

  

  (一)聞慧—虛心學習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稱爲學佛,在煩惱沒有斷盡以前的人,稱爲住于「學地」的「學人」,並且每天應該記誦四句話:「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成佛的願望,你當斷盡一切的煩惱,救度無數的衆生;如何斷煩惱?怎樣度衆生?那就非得學習種種方法不可了。因此,對于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學習,假如最初你是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當你對佛教産生信心之後,你便不會不學了。

  

  聞慧的學習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聽人開示佛法,講解經論,是用耳朵;自己閱讀佛教的經論,看佛教道場的莊嚴神聖和僧尼的威儀齊整,是用眼睛。凡此種種,只要能夠使你的身心得到若幹乃至少許益處的,均稱爲聞慧。進一層,悟性高的人,或者修學佛法有了相當工夫的人,他們可以從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接觸之中,學習到佛法,也能從人與人的平常應對接談之間,學習到佛法,尤其在中國禅宗的記載,這種例子特別多。因此佛法不一定在佛經之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才是真實的佛法。不過,人們最初理解佛法,需要通過佛經的說明而已。

  

  (二)思慧—缜密研究

  

  對于已經聽到和看到的東西,應該下一番研究的工夫,來消化它們,將你從各方面學得的東西,當作沒有經過處理的原料,然後,依照你的理解程度,分類研判,把你覺得適合你程度及當前用得到的,接受下來。被你懷疑的東西,你尚無法理解的東西,或者覺得無關緊要的東西,便把它們擱置一邊,作爲參考,當你的程度高升到某一階段之時,現在以爲沒有用,不合理的東西,也正是那個階段覺得最有用、最合理的東西。因此,佛教徒的學習態度是精密而且客觀的。

  

  (叁)修慧—實際體驗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慧的表現,是全部身心的實際體驗,它與知識的最大不同者,知識可以販買,可以現買、現賣,一般的知識分子,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慧則不同,慧是身心內在的體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以傳授如何獲得慧的方法,慧的本身乃是無法傳授的。又所謂「大智若愚」,正因爲慧不是知識,無從說明,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是不善于辯論的人,但他必定是有完美人格的人。如果要認識「慧」是什麼形態,也許可以從考察一個有道之士的實際生活中,得到若幹印象。

  

  修慧,修什麼呢?修習如何獲得慧的方法。關于這一點,我已告訴了諸位:從聞、思所得的慧,指導我們持「戒」和習「定」,便是修慧的具體內容,再由持戒和習定,産生更強的慧力,如此循環不已,最後,便是最高、至尊、無上人格的完成—佛陀。

  

  (一九七六年五月九日講于美國佛教會佛誕法會,本文現收錄于《佛教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