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的意義 叁、皈依叁寶的方法

  皈依叁寶的意義

  

    叁、皈依叁寶的方法

  

  我們既已明白了皈依叁寶的概念之後,就應該來皈依叁寶了。

  

  至于皈依叁寶的儀節,在佛陀的當世,因爲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叁皈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願世尊聽爲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叁皈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爲兩個商人及龍王授皈依,即唱叁皈,要他們皈依未來僧。可知叁寶是一體,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爲皈依。

  

  皈依叁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之時,由皈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皈依師口齒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緊張,皈依之後竟還不知道皈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理說,那樣的皈依是不成其爲皈依的。

  

  皈依詞共爲叁皈叁結,現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叁遍之後)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說叁遍)

  

  前面叁皈說叁遍,便是叁皈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爲叁皈的叁結。皈依的緊要關頭,便在叁說叁皈的正授之時;納受叁皈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于正授叁皈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叁皈依文的時候,由于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叁皈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彙集于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叁遍皈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鬥之狀,緩緩下注于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于全身,並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爲止,自己納受了叁皈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試想,如此的皈依,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最低限度,也得將皈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現在抄錄如下: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叁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叁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叁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絕不能得叁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叁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叁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此最緊要,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叁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叁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叁語注意,乃可得叁皈依。」(見《律學要略》)

  

  以此可見,叁皈雖然簡單,要想如實得到叁皈的戒體,卻也並不容易。我們相信,准此而論,如今有許多的叁皈弟子,是沒有得到叁皈的,如果自知沒有得到叁皈,不妨請求各自的皈依本師或另請他人,重新增授一次。這在集體數十人或數百數千人的大規模皈依儀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種種善根而已。

  

  從宗教情緒的養成和培植上說,受戒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愈嚴格,愈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求受叁皈,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在佛前叁說叁結便可。爲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叁皈五戒正範》,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今,仍在流通,並且仍爲大多數的皈依師們做爲藍本。

  

  在叁皈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

  

  1.敷座請師:由受皈依者爲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皈依師升座。

  

  2.開導:開示叁皈依的意義。

  

  3.請聖:迎請十方叁寶,證明受皈,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4.忏悔:忏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叁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叁皈戒體。

  

  5.受皈:叁皈叁結,並發叁誓。

  

  6.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衆生。

  

  7.顯益勸囑:說明叁皈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

  

  8.回向:將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沈溺的.衆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叁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叁皈正範,以目前來說,也不切于實用,因爲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皈依師食古不化,升座說皈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皈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叁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骈體文,聞者萬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見《律學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叁皈五戒正範》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爲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叁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皈依師是代表叁寶爲人授皈依,故應請聖;爲求重新做人,故應忏除前愆;叁皈叁結與叁誓,是受皈的重心,故爲在所必行;叁皈共分叁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爲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爲中品,只求不墮叁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爲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爲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爲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別,但卻偏于小乘形態。所以在律中的叁皈,非常簡單,除了叁皈依詞,沒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彙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並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叁皈,爲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製,也不妨將叁皈的儀節簡化,現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皈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皈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皈依師略爲開示皈依叁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皈依者念悔過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

  

  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叁皈依的正授與叁結: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皈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皈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我某甲,皈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衆。」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後,教發四弘誓願:

  

  「我某甲,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某甲,煩惱無盡誓願斷。

  

  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念叁遍,每遍就地一拜。皈依師略示皈依的功德,並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諸佛淨樂土。

  

  十方叁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至此皈依功德圓滿,皈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皈依者,禮謝皈依師,普通叁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皈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皈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說明的,是叁皈叁結下面的叁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衆」。由此叁誓的建立,叁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爲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

  

  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皈依了佛,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皈依奉行,必能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衆。此叁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

  

  至于受了叁皈依之後,如果爲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皈依之心,仍可不失皈依;但若存皈依之心,便失皈依。

  

  再說到「戒」的問題,皈依了叁寶之後,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上品皈依者,叁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皈依者,也應只食五種淨肉(不疑爲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並且不得做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一、五、九月及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皈依叁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皈依叁寶之後,即是皈依了十方叁世的一切叁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叁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叁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叁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叁寶。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爲主,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

  

  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皈依師,爲了報恩,偏重于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爲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皈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只肯定一樁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爲愚癡!

  

《皈依叁寶的意義 叁、皈依叁寶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