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化長青手冊 叁、修心養性,常保安樂

  佛化長青手冊

  

  

    叁、修心養性,常保安樂

  

  老人內在修心養性的工夫非常重要,否則一旦寂寞孤單,思慮挂念的事情太多,或是産生病苦時,立刻身心難安,情緒容易陷入低潮。老人最忌情緒起伏太大,因爲心理會影響生理,不少年長者的身體不舒服,醫生檢查不出毛病,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心病」造成的。

  

  佛法向來就是強調從心地上下工夫,而佛更有「醫王」的尊稱,比喻佛能醫治衆生的心病,一如世間的良醫。佛經中說到大醫王具足「四法成就」: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的對治;善治病已,更知將來複發的可能與因緣,而斷除之。簡單地說,就是說修學佛法,遵循佛的教法,可以根本解決心病,得到解脫。

  

  佛法的修持是講次第的,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所以不論初學或老參,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根機與性向的修行方法。而除了個人自修外,更可以參加各種共修法會、演講、活動,或是到寺廟中擔任義工。年長者可以因此拓展人際關系及與社會的接觸面,維持積極而有活力的生活態度。

  

  (一)精進在家自修

  

  大部分的年長者都是退休後賦閑在家;要不就是兒女長大成人,原本忙碌的家庭主婦,一下子變得非常空閑。以前可能會因爲工作忙、家務忙,想要好好修行卻抽不出空來,現在則是時間充裕,若能妥善安排運用,福慧自能增長,不會感覺晚年生活寂寞無聊。

  

  以下簡單介紹適合在家自修佛法的方法,提供給沒有自修習慣的人參考。剛開始不妨多種互相搭配,才不會覺得單調枯燥,在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以及身心狀況最理想的時段後,就要持之以恒;當然也不要一開始就將目標定得太高,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事先抱定非要達到什麼境界不可,否則容易患得患失,或是因爲缺乏信心半途而廢。

  

  1.做早晚課

  

  老人不妨爲自己定下早、晚課誦,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養成固定習慣,讓生活有規律、有方向。課誦的內容與時間長短,可以依個人的喜好而定,內容可包括供養、禮拜、持名、讀誦、發願、回向等。重要的是定時定課,也就是在每天同樣的時段做同樣的功課。舉例來說,上了年紀的人通常很早起,正好可以利用早餐前的那段時間來做早課;晚上不少人是坐在電視機前打瞌睡,這時候還不如去做晚課然後才就寢,一定可以睡得更安穩。至于唱誦以及法器的使用,都應以不影響同住家人和鄰居爲前提。詳細的課誦方式,可以請教佛教的法師。

  

  2.靜坐

  

  靜坐是保持身心安定與平衡的最好方法,也有助于身體健康。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時間靜坐,也可以配合早晚課誦,在早課前、晚課後靜坐,時間長短依個人狀況而定。年紀大的人亦毋需擔心以前沒有練過打坐,一下子要盤起腿來會很不舒服,因爲可以用漸進的方式練習。若真的無法盤腿,也可以采用坐在椅子上等其他姿勢,只要掌握姿勢端正,身心放松的重點即可。初學者最好還是向正統佛教的靜坐老師學習,以獲得正確的指導,不致發生問題。

  

  3.念佛拜佛

  

  念佛拜佛有助身心健康和安定,也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對于不習慣靜坐的人,可以采用念佛拜佛的方式,而拜佛的動作還能柔軟筋骨,達到運動的目的。拜佛應定時或定數,拜的時候不疾不緩,口中同時稱誦佛號。若身體狀況沒辦法拜佛,或是必須長時間臥床休息,光念佛號也是可以的,方法是將身心放松,摒除雜念,專注于佛菩薩的聖號上,或是借著數念珠來幫助專心,很快就能清心安樂。

  

  4.閱讀書籍

  

  佛教的書刊種類繁多,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符合自己興趣的去讀,內容只要是知見正確,不錯因果,有助于心性修養,增進佛學常識的,都值得一讀。當然,也可以爲自己訂定讀書計畫,例如專讀一部經,或是專究一家之說,或是著重在某一位高僧、人物等的資料,給自己一個目標,讀起來會較有充實感與成就感。

  

  5.聽錄音帶或看錄影帶

  

  現在市面上出版了很多佛教相關的錄音帶和錄影帶,內容豐富,很受歡迎。尤其老人有時候書看多了眼睛會覺得吃力,就可以改聽錄音帶;對于一些臥病在床或是不方便看書的人,借著錄音帶或錄影帶,同樣可以修學佛法。

  

  6.收聽或收看佛教節目

  

  目前臺灣已有佛教專屬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對不方便出門的老人,也可以藉由信件的往來,和節目中的法師或主持人進行雙向溝通,達到請益佛法的目的。

  

  除了上述修學佛法的方法,我們也鼓勵在家居士茹素、持戒。素食的好處在醫學上早有證明,佛法則認爲若因食素培養慈悲心而不殺生,那更是功德無量;而在持戒上,最好是能守五戒,亦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並且盡可能發心受在家居士菩薩戒。因爲持戒清淨,能使身心平穩、和諧,心性得以提升。

  

  (二)定期參加共修

  

  除了在家自修,我們也鼓勵銀發族多前往寺院道場,參加各項共修活動。就修行的角度來看,共修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大家互相砥砺,有益福慧增長;而藉由參加活動,擴大年長後的生活圈,日子過得充實,又能認識學佛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維持穩定的社會人際關系,心情必定會豁達開朗。

  

  在道場的選擇上,自然是以正統的佛教爲原則,地點最好是離家近或交通方便的,否則會降低前往的意願,不容易持續。至于活動的項目,可以根據各人的喜好、時間與體力,選擇性地來參加,但最少要能選定其中一項長期定時地參加,持之以恒地精進。例如北投農禅寺就有念佛會、禅坐會、大悲忏、講經、朝山的共修活動,中華佛教文化館也有觀音會、藥師會以及梁皇寶忏等定期共修。

  

  (叁)加入義工行列

  

  老人參加佛教義工服務,因爲有機會接觸新的觀念、新的事務,活到老學到老,再也不用擔心思想跟不上時代。

  

  尤其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剛開始可以藉由當義工、修布施的方式參與道場,接觸宗教,在了解宗教人士在做什麼後,慢慢就能夠接受宗教。

  

  寺院每次法會、拜忏、禅七、佛七,以及佛學營等大型活動,都會需要衆多的義工菩薩前來護持幫忙,有的是整潔環境,有的是維持秩序,有的擔任文書工作,或是在廚房裏幫忙烹調食物。

  

  義工沒有做工作的壓力,卻有做功德的愉快,所謂「勤勞健康最好」,有的人會因爲對義工工作的投入,進而解決了自己的病痛問題,也有不少人是在義工工作中,才體會到工作即是修行的真谛。所以,義工服務不但能造福人群,也能造福自己,讓自己從中得到成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