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情與理 二、情與理的類型

  情與理

  

    二、情與理的類型

  

  「情」可分成五種型態,即男女之間的愛情、親子間的親情、朋友間的友情、施和受的恩情、修行者之間的道情。五者當中,前四項是爲「俗情」,第五項則是「法情」。因此,佛教給衆生一個名稱,叫作「有情」。

  

  首先,我們討論男女間的愛情。請問諸位,男女間是不是也有友情和恩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可見,男女之間不一定只有愛情。以學佛人來說,男女夫妻之間也具備了道情。另外,中國人一向的觀念裏,以爲父母和子女之間,只有親情和恩情;可是在現今的社會,在西方國家,人們把父母也當朋友看;同時,親子之間也一定有愛情—父母對兒女的愛,兒女對父母的「敬」加上「愛」。當然,朋友之間除了友情外,也是有恩情與道情的。而在施與受之間,有些人只是單純的爲布施而布施,絲毫沒有想到要施「恩」給人,這種人我們可以說他是「無我」的布施。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沒幾人幫忙我、供養我。但是在瑞士,有位我不認識的施主,他定期寄錢給我。我問他:「你希望我爲你做什麼?你希望我怎樣回饋你?」他回答說:「我對你無所希望、無所期望,也不希望你回報我。但願將來你有能力時,也去幫助人。」像這樣就是道情。所以,用佛法、財力、體力去幫助任何人,使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即是道情。

  

  其次,我們談到「理」的類別。從常識上或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理」可分成下列六類:物質的定理叫「物理」;身體的組織叫「生理」;心念的軌迹叫「心理」;人際的範疇叫「倫理」;哲學和宗教的「真理」;真如或理性,即佛教所講的「本地風光」。

  

  (一)物理

  

  昨晚,幸運地臺風沒有來襲。今天早晨,還有些風勢,天微微下著雨。有人對我說:「師父!您第一天講經,臺風就刮起來了,多討厭!」我說:「它刮得有道理,刮風一定有原因。既然是有道理、有原因的事情,我們不要埋怨它。」

  

  二年前的某一天,我坐一位居士的車要去訪問一個地方。當時,雨勢很大。那位居士說:「希望我們下車時雨能停止,不要讓師父淋到雨才好。」我說:「你好自私哦!爲我一個人,你叫它不下雨。」但也奇怪,我們將到目的地時,雨突然停了。那位居士好高興說:「這是您的福報,不下雨了。」我說:「阿彌陀佛!這不是我的福報,叫它不下雨就不下雨。如果,此時天氣幹旱,正需要下雨,我來了就不下雨,豈不是害了很多人?所以,這是『應該』不下雨,不是因爲我來了。」這個例子是說,世間任何現象都有它的原因。作爲佛教徒,如果我們說某大德到某一地方就不下雨,走了以後就下雨,這是外道,不是佛法,因爲佛法是講因緣果報的。

  

  (二)生理

  

  我們的身體和機器一樣,不要過分用它,也不要過分不用它。機器如果每天使用,可能很快就報銷了,所以一定要適時休息、潤滑與維修,這樣才能用得久。我的身體從來沒有好過,一向都在生病,但我每天都在動。很多人勸我要休息,我說我這機器不能休息,一休息就會生鏽。但是,有時候非常忙碌,有人還要見我、和我談話,我一樣見、一樣談話,並利用時間休息。例如有人問我:「頭痛怎麼辦?」我說:「沒問題!除了看醫生外,你念觀世音菩薩就好了。」他講了半天,我只講一句話,他就高興地接受,他的問題就解決了。

  

  (叁)心理

  

  我們心裏的念頭常常像野猴、像野馬,所以叫「心猿意馬」。但是,如果能夠找到理路,了解心念起滅的原因,便不會爲心念的心猿意馬而煩惱。

  

  現在有許多專業心理醫師,可幫助人將心裏的念頭産生的原因作分析,並找出解決的辦法,使得心理有問題的人,得到一時的安慰與治療。但是,這種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理」清了以後,心還是會亂。

  

  佛法的觀點,卻能正本清源。首先,它告訴我們須清楚心裏的煩惱是從那裏産生(說起來有點像心理學的方法);其次,不管任何問題,「魔來魔斬、佛來佛斬」。壞的念頭固然要丟,好的念頭也要丟,將一切思想全部放下、隨時放下。到了這種程度,心念的軌迹已經不存在,心理還會有問題嗎?當然不會。這就是所謂的「開悟」、「除煩惱」、「證菩提」。所以,心理醫生能幫很多人的忙,而佛法能幫心理醫生的忙。

  

  在我的學生、弟子當中,就有十幾個心理醫生,包括東方人和西方人,以西方人較多。我問他們:「你們不是醫生嗎?」他們說:「師父!您是醫生的醫生。」我說:「我沒有這麼大的本領,我也在害病、治病,不過我是以老病人幫忙新病人。只有大悲的佛陀才是醫生中的醫生。」

  

  佛陀的另一個名字叫「大醫王」,真正的醫師是佛陀。

  

  (四)倫理

  

  中國人講倫理,強調五倫,是指倫理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在什麼樣的身分和立場,就應該盡到什麼樣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不盡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就沒有好好地做人。比如說,夫妻關系,如果太太和先生彼此各盡責任和義務,夫妻之間一定非常和諧;反之,則一定會吵架。通常是要求別人盡責,而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

  

  (五)真理

  

  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思想、理論、觀念。是從現實的社會,而推想到理想、不變的真理。現象是變動的,而真理是不變的,所以哲學家、宗教家相信,有最初的和最後的真理。能夠相信有真理,心裏會得到安慰,有歸屬感。因此,有哲學修養的人,不會是壞人,也不會是心理煩躁的人,人格一定比較正常。爲什麼?因爲他們相信,現實雖然不公平,而真理一定是公平的。

  

  (六)本地風光

  

  又名「真如」、「涅槃」、「佛性」、「佛的法身」。很多人誤以爲「死」就叫涅槃,其實涅槃是心如止水,不受是非、善惡等種種順逆境所困擾,而自由自在的意思。

  

  十年多前,我剛到美國不久,有位美國人跟我求解脫法。他說:「我現在不自由,想離婚又離不了,因爲太太向我開條件要錢。師父!聽說佛法裏有解脫的方法,是不是啊?」我說:「沒有用的,我幫你的忙以後,你跟這個太太離了婚,會再跟另一個女人結婚。放掉一個抓一個,你永遠得不到解脫。」他說:「從今以後我不結婚了,我已經受夠女人的氣,我還會再結婚嗎?」我告訴他:「你怕女人,也是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如果,你遇到她,心裏不會怕,她纏著你,你不怕她纏,這便是解脫。此外,沒有女人、沒有太太,不會感覺痛苦,也叫作解脫。」

  

  這即是說,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能夠心悅誠服、歡歡喜喜、平平靜靜的面對它、解決它,當下即得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