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安業-在于身口意叁類行爲的清淨和精進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安業-在于身口意叁類行爲的清淨和精進

  

  凡是舉手投足、一言半語、舉心動念,都叫作業。

  

  一般人所講的安業,是指對自己的職業、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可是若以身口意叁類行爲的清淨與精進爲範圍,便已經將個人行爲,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內了。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爲,安于身口意叁業的本分,不要輕舉妄動、沒有准則,不胡言亂語、信口開河,也不要心猿意馬、叁心二意,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修養。

  

  更進一步來說,修行菩薩道的人,要修兩種業:一種是「慧業」,即是智慧業;一種是「福業」,即福德業。智慧的業圓滿,就如同文殊菩薩;慈悲的業圓滿,就像觀世音菩薩,此兩種業圓滿的時候,名爲福慧兩足,那就是佛了。諸佛菩薩都是以安定衆生爲如來的事業,這種精神,

  

  是我們大家應該學習的榜樣。

  

  「嬰兒菩薩」,要屢跌屢起,堅定菩薩道的願心。

  

  發了菩提心的衆生,雖然是凡夫,雖然還有缺點,但已是在修行菩薩道的初發心菩薩,是「嬰兒行的菩薩」。嬰兒時期的人,學走路時總是搖晃著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時候多,站起來走的時間少。雖然站起來的時間少,爬在地上的時間多,還是得練習著,一直要到漸漸成長以後,才會獨立站起來。

  

  因此作爲一名「嬰兒行的菩薩」,要勉勵自己,跌倒了沒有關系,只要再站起來就好,繼續前進就能照著我們所要修行的菩薩道,一直走下去。

  

  對自己的行爲全心全力、認真負責,是敬業、精進。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觀點來考量就是樂群、清淨。

  

  敬業樂群雖是老生常談,但很不容易做到,縱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稱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擾、難題出現的時候,就會懷疑所做的工作,是爲誰辛苦爲誰忙?若出現了這些想法,就不是敬業樂群了。

  

  敬業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認真;精進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對心力、體力、能力,樣樣都是持著保留的態度,那就不叫敬業精進了。

  

  對自己的任何行爲,都應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觀點來考量,不爲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爲他人的福利而努力,並且是以他人的遠利與近利來設想。如果凡事都能用這種心態來面對,不論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場合,相信你會很有人緣,也會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這不是現實主義,而是「現在主義」。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現在爲最重要,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只有現在這個時刻最重要,它使我們有著力點,能及時努力。

  

  如果我們現在有努力的機會而不努力,有演戲的舞臺而不演戲,錯過一個機會,就少了一次成長的因緣,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現在能夠讓我們做的,就要盡力做好。

  

  在明確的方向感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及早確立方向,考慮自己的才能、興趣,以及所擁有的資源,包括身體的健康、智能、願心,以此作爲判斷的依據,然後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確立就不能輕易改變,立場則是可以換的,例如今天做總經理,明天做董事長,今天做兒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媽媽,立場可以不斷地換,如果一個人的立場不換,立足點也不調整,那他大概是已經不進步、不活動的人了。

  

  選定方向,踩穩了立足點後,一定要步步踏實,步步爲營,如此做任何事業都會成功。

  

  以智慧時時修正方向,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會因爲環境的影響、時代的轉變,種種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條件不具足,便産生一種茫然的感覺,迷失方向,不知該如何?就好象走在叁叉路口時,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裏?

  

  這個時候就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麼?」如果發現目前的狀況已經偏離原來的目標,就要用智慧的判斷來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樂,不可不自量力,輕言犧牲,輕諾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爲著眼,多以遠利公利來著想。

  

  人品的成長,以及菩提心的堅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層面的,不要斤斤計較于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某一種特定的情況,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時間財富、地位、事業,都沒有成功,也千萬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丟掉了。縱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長、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須靠各種因緣來成就,因緣往往不是一個人所能操控的,個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助緣的成熟,才會有成果。所以,一帆風順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叁折的時候也不必灰心喪志。情況好的時候,不能沒有警覺心、沒有危機感;壞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喪失毅力;很可能時機、環境、條件一改變,情況馬上就會轉好。

  

  所以用因緣、因果這兩個觀念,能夠使你勇于面對現實,開創未來,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嫉妒人、羨慕人。因爲沒有永遠的失意失敗,也沒有個人的成就與成功可言。

  

  (一九九五年叁月二十五日,講于農禅寺的四安講師培訓課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