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爲何 受報、還願及發願

  人生爲何

  

    受報、還願及發願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

  

  受報是在過去所做的,不管今生、前生、過去無量生,做了任何事,這一生之中只要因緣成熟,就要接受果報;做了好事受福報,做了壞事受苦報,一直到成佛爲止都在受報,因爲從無量劫以來跟衆生的關系,恩恩怨怨糾纏不清。

  

  可是,人在受福報的時候,認爲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受苦報的時候,心裏卻不服氣,總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沒做過什麼壞事,怎麼會有惡報臨到自己頭上。

  

  發起法鼓山舉辦大專院校主管禅修營的現任立法委員丁守中居士,在一次結營典禮上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他說:「有一次我兒子到遊泳池玩,正值遊泳池在放水,他看見有一位同學的身體被放水的孔吸住了很痛苦,便下水搶救,結果他自己的一條腿,也被吸進去,受了重傷,差一點要截肢。我得知這個消息後,第一個念頭就

  

  想:『奇怪,我這一生都很熱心公益,是個好心人,爲什麼我兒子會這樣子?』當時我心裏很不服氣,過了一陣子,忿忿不平的情緒才慢慢安定下來了,心裏又想:『這大概是因果報應吧!可能是我過去世做了什麼不好的事,害我兒子也跟著倒楣。』後來馬上又轉了一個念頭:『這個孩子命中大概就有這次災難,能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樣一想就不再懊惱了。」

  

  他能這樣想心情就很平靜,而這就是「受報」的觀念,成了他心平氣和、面對災難的力量。

  

  此外,我們出生到人間,也是來還願的。從過去到現在,不知已許了多少願。諸位在小的時候可能就許了很多願:「如果我長大了,我要⋯⋯,如果我畢業了,我要⋯⋯,如果我嫁了丈夫,我要⋯⋯,如果我做了媽媽,我一定要⋯⋯,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我會⋯⋯。」大家在一生之中,所許的願還真不少。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但那時候不容易找到書,當時一位軍中的同事就說:「老兄啊!你喜歡讀書,我以後要開書店,讓你讀個夠。」

  

  我說:「你開書店放不了幾本書的,書架上的書是有限的,爲什麼不開圖書館呢?」

  

  他說:「開書店還會有錢賺,還能維持生活啊!如果是開圖書館那我只有賠錢了,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

  

  賺不賺錢這點我倒沒想到,我只說:「我將來要辦圖書館。」

  

  他說:「那只好你去辦了。」

  

  我講過以後,其實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因緣實現;叁、四十年過去,機會終于來了,我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便有了圖書館,藏書好幾萬冊,將來法鼓山的佛教專業圖書館更預計藏書二十萬冊,還有法鼓人文社會大學綜合圖書館。所以我許的願,已經在逐步兌現了。因此,許願是一種動力,即然許了願就要還,所以還願也是一種人生的目標。

  

  有人在參加我們的禅修營時,我也鼓勵他們發願。例如遇到腿痛難受時要發願:「不聽到引磬聲,腿再痛也絕對不放腿。」不過發了這個願以後,多半的人還是會中途放腿換坐姿的,因爲腿實在是太痛了。

  

  有的人發過幾次願之後就不想再發了,因爲覺得既然做不到的事,爲什麼要發願。但是我還是鼓勵大家一次又一次的發願,慢慢的你會越來越能夠堅持,願也越來越能夠兌現,如果你只發一次願就不發了,那個願力是不夠強的。

  

  佛教徒每天做早、晚課時都會唱誦「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許多人常常在發過願以後,就跟家人或同事嘔氣、吵架,事後心裏又覺得難過、後悔,心想才剛發願要度衆生、要斷煩惱,現在又違背誓願了。可是我都告訴他們,只要一次又一次的發願、再發願,情況就會漸漸改變,願力就會日日增長起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