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入門方法 叁、坐禅的姿勢

  禅的入門方法

  

    叁、坐禅的姿勢

  

  坐禅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禅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坐了之後,便成道了。以常情而論,猴子不會坐禅,其他的動物,也沒有坐禅的體形條件,動物之中,唯有人類才有坐禅的條件,那個傳說,只是在無法從曆史記載中找到根源的印度人,所講的涵義深長的故事。意謂雖然心的輕舉妄動而如猴子,也有坐禅的必要和可能。那種坐法名叫毗羅遮那的七支坐法。

  

  (一)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此有二式:(1)通途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于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于右大腿上,稱爲如意吉祥坐。(2)或將右腳在下,左腳置于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于左大腿上,稱爲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于年長的人及初學坐禅的人,並非人人能夠做到。

  

  2.背脊豎直: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向天垂直,下颚裏收,颔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于丹田下的骻部。

  

  4.放松兩肩:將兩肩肌肉放松,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颚:門牙上龈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慢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了有病在鼻。

  

  7.眼微張:視線投置于身前二、叁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眼睛時,心容易散亂,閉起眼睛時,心容易昏沈。如果睜眼過久,覺得勞倦時,不妨閉一會兒。

  

  對于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內容,各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將調息及調心的方法,也合在七支之內,本文則爲了便于分類介紹,故僅將調身的部分作爲七支的內容。

  

  (二)其他坐法

  

  由于初學坐禅的人,不一定能夠跏趺坐,對于從未學過打坐的人,一開始便要求雙腿結跏趺坐,也是不合理的,甚至也會因此而把許多希望嘗試打坐的人,阻嚇在修道的大門之外。現在我給初學的人,介紹由難而易的其他幾種坐法如次:

  

  1.半跏坐:不能盤雙腿的人,或者雙腿盤久了,覺得疼痛難忍之際,不妨把上面的一只腳松開,置于另一只小腿的下面。或者一開始僅將一只腳,置于另一邊的大腿上。左腳在右小腿之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2.交腳坐:兩腳均置于地,向內向後收,結果,兩腳掌向上,置于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3.跨鶴坐:又名爲日本坐,因爲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的室內的正式坐姿,仍是用這種方式。即是雙膝跪下,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臀部坐落在兩腳跟上。此種坐法,在中國古代未用高椅高桌之時,普通人在正式場合,也是如此坐。

  

  4.天神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置于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于身後側。迄今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至坐禅時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5.如意自在坐:此式系模仿菩薩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于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于右胸側,左右兩手平覆分置于左右兩膝。

  

  6.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則坐于與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兩腳平放于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臀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六種,除了坐姿不同及如意自在坐的手姿不同之外,其他均用七支坐法的第二至第七項規定的標准。當然,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夠經久穩固的坐姿,仍以最難的跏趺坐,最爲可靠。因此,初學的人,盡可用你覺得最舒適的坐法,以不讓自己産生畏懼心爲原則,漸漸地試著用較難的坐法,是有益無損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